首页
吴山道观
西镇吴山
道观建设
人员组成
道观动态
工作动态
人事任免
通知公告
培训招生
道医
丹道武术
预测学
道医康复
道医传承入门
养生功法心得
道家医药
音律与康复养生
道教文化
道教神系
道教历史
道教典籍
道教人物
道教科仪
道教艺术
道教术数
各地道观
道教修持
修持入门
神霄雷法
混元丹道
玄门丹经
萧道长文集
十方结缘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管理团队
来馆导航
道医传承入门
道医诊断学
点击量: 时间:2019-12-14
中国修真界按照法脉承传的派别中,各门各派都兼修道术,以术助道,以道生术。道术分为五大门类:医、卜、星、卦、相。其中医术为五术之冠,真正师传的修真者,必然经师因材施教而精于医道,比较全面地掌握或者部份掌握医学绝技,为和光同尘,隐修中治病救人,积功累行服务。
歧黄源于道,传统中医的许多内容都源自于道学,中国历史上众多的医圣,大都是道学的姣姣者。道医生于仁爱、慈爱、博爱之心,学习道医也必源于此心,方可掌握道医,学而有成,用则必应。
道家的医道既派生于世俗之中医学,又有别于世俗之中医学。道医源于精、气、神之理,五行生克之义,重视人与自然界的整体辩证法。辨证必求本因、内因、外因,施治也同样是本因、内因、外因整体性地调治。道医的许多技术以气为本,如果不修真,则难以体悟、掌握和运用。例如对本因的识别,对气的辨认,常道之医是难以望其项背的。我玄灵学子,大都经历了几年或十几年的内功积修,炼己有所成就,心性道气初具,内部精气神充沛,在此基础上学习实践道医则不难。只要掌握了诀法,“玄门学医,笼中抓鸡”,此言即非虚语。
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合称为中医的四大诊断技术。在古代,由于习医者是师传徒受,以内功为基,习医者大多数都知气识色,“望而知病”,或者知其概貌事属常规。望诊是一件最关键而且也是最基本的技术,所以将“望诊”列为四诊之首,习医者内修精气神,同时必须精熟此术。
现代中医的望诊,由于师者不知,学者不识,望诊技术早已凋零不全,空存其壳。反而精研于四诊之末,以切诊为四诊之首,以脉诊为根本法。世人只知中医诊脉,而不知其它绝技,真可谓文化承传中的遗憾。春秋时期的一段《扁鹊见齐恒公》,成为医学界的千古绝唱,今人视之为神话,以为扁鹊所饮的“天池之水”是身外之物,不知此乃身中之物,莫能外求,岂不悲哉!人类越发展越趋向于外求,甚至将内求视为异端,数千年延传至今,精华日减,望诊仅存于皮毛,绝技隐于山林。熙熙攘攘为智日增,中医学的教育也趋大势而附外,弃离阴阳离五行,远距传统中医立学之本,日见疏远。动摇中医学的根本,传统不承,发展的结果必然是四不象,灵魂弃走肉何存?内修遵道,实为歧黄的灵魂,今日之医学教育,不研修《道德经》,不深究阴阳五行理论,医德日见滑坡,德不存则道无生,道中绝技必然退隐于山林。玄灵学子尘中修真,大隐于市,道术相扶是必然,掌握一定的技艺益于乐道。吾愿为渺渺冥冥为道日损者书,愿更多修德者掌握道医,杏林春色满人间,为苍生造福。
第一节面部气色诊断
望诊,分为眼望和心观两大层次,一般内修者只能掌握双眼之望诊。望形分析五脏六腑的盛衰,掌握生命力强弱的总格局;望色望气的生灭、散聚、深浅、浓淡变化,诊断疾病的生成与转归。修炼有成、心中无物者,则可以达到心观而诊,一眼望穿,洞察脏腑,观人如翼。近望其身,远观其因,本因、内因、外因一望而知。
我们先讨论道医学中一般的望诊技术。道医学重视天人合一观,人与自然和谐而统一,自然是一个巨大的外环境,而人体则是一个缩微的自然天地。自然界有太阳、月亮光照万物,人体上有双眼视外观内;自然界有四季的交替变化,人体有四肢的运动;自然界有金石点缀大地,人体上有筋骨支撑形体;自然界有山川耸立显秀,人体有五官均称透美;自然界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人体内有肺、肝、肾、心、脾五脏。人生于自然天地之间,不出五行之外。肺金、肝木、肾水、心火、脾土,各有所对应性的属性,五脏是生命形体的根本。五脏外窍于五官,鼻、眼、耳、舌、口五官是五脏的外苗。面部五官气色的显现,都是内五行生机变化的结果。欲知健康和疾病,就要掌握五行变化之机。欲识疾病的吉凶,就要了解五行生克变化的机理。理论上整体掌握,细微处辩证分析,灵活应用五行理论,才能全面掌握望诊的技术。
望气色是一门专门的精深的学问,世间各种各样的异术,惟有气色最能反映它们内在的性质,凡事物能望透其气色,则不难识穿本来面目。常人的眼光,一般难以观察真实和准确的气和色,特别是气的变化。前人常言“望色容易观气难”,其实望色也非易事,色乃万物之苗,是万物外在的显现,透过色就能知其实质。望色观气必须经过师传,得诀后再经修炼,才能掌握方法。并且在临床工作中灵活运用,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判断准确,不至于错谬。
五色之中,红赤紫色,属火,它是心之苗;青色属木,是肝之苗;黄色属土,是脾之苗;白色属金,是肺之苗,黑色属水,是肾之苗。
望色观气的技术,分为两大系统,一曰气,二曰色。先望骨骼正均,识五脏六腑先天和后天的足与缺。次辨识气色定脏器的荣枯。面部气色都是五脏六腑的余光显现,所以才产生面部金木水火土的详细分类。色为苗,气为根。凡是看根得先看苗。望诊必先望色,气在里,色在外,皮肤上的浮亮是光不是气,不能混淆。气无色不验,色无气不灵。宁可有气无色,不可有色无气。面部的气一般在凌晨、清晨的3点至7点钟最显而易见,9点至13点开始分散,到下午15点至19点就朦胧满面,不易观察判断。一般先学望色,后学观气,逐步深入,全面掌握。
五脏六腑共生的精、气、神三元,是健康的本源。神清、气足、色鲜明,必然健康长寿。我国最早的望诊论述,见于《素问》,只是其中文字精炼,无师传不易解读。虽然国内古今注诠者不乏其人,但许多都不算准确。为了使大家能够“数典”,博通经典。我还是以《素问》为基础,逐步展开,逐段阐释,重点突出地介绍面部气色诊断学,与大家共同参修。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人体生命的健康,从眼光的精明与否,和赤、白、青、黄、黑五种气色在面部的显现中,就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精明的眼光和正常五色的显现,都是内部气机精华在面部外表的呈现,生于内而显于外。
人体一身的根本物质,不过精、气、神三元,一体精神于两目中。双眼为五形的统领,双眼要以神贯为主,眼所显示的是一身的精华,精神透发在双眼。双眼秀,神必秀;双眼枯浊,神也必然枯浊;双眼光散乱,神也必然散乱。神一散,岂能有命!所以身体的健康和疾病,一看眼上就能知道。望诊中的望眼,以双眼神光不露、不偏、不陷、不浮光,才属于健康正常。这几件缺陷如若存在一件,也决然不好,反应出生命力和心身健康的不足或有疾病。双睛精明如点漆,必然身体健康,事业兴旺。面部的色气,以正色、正位为健康的标志,异色或者异位,则必然反应疾病。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
雄黄
,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在判断面部五种颜色时,首先必须学会分辨五色的正常色和异常色。例如正常的赤色,应当就象白色的丝绸裹着鲜红的
朱砂
,红而润泽;异常的红色就象赭石一样,色虽赤但是带紫,表面色泽滞暗无光泽。正常的白色,应当象鹅的白羽毛一样,白而润泽;异常的白色,则似海盐一般,白中带浊并有浮光。正常的青色,应当象青色的玉石一样,青中透润;异常的青色,则象蓝色无华。正常的黄色,应当似白色的罗帕里裹
雄黄
,黄而明润;异常的黄,则象黄土一样,虽黄而枯。正常的黑色似重漆,黑而明泽;异常的黑色象草地的地衣,色虽黑而枯槁。
这五种正常和异常的气色,都是体内五脏六腑生理或者病理状态的外显,是五脏六腑精微的外象。五色出现在异常的部位和异色呈现于面部,都是内脏病理变化的外在表象,都属于凶兆。一旦出现这些凶兆,如果不及时调整和治疗,其寿命也就不长了。面部气色所忌有五种,都属于凶兆:山根枯槁、耳轮干黑、命门暗滞、眼角青凝、口角滞黄。前人说:黑绕太阳神医莫救,青遮口角扁鹊难医。患病者必死的凶兆有五种,前人说:年寿、三阳一赤,旬日身亡;白发印堂黄发口,一七殒命;四壁如烟起赤光,须防二七;老人满面黄光现,一七难逃。年少者,青来口角边一月之数。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黑白,审长短。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天以日月为精华,人以双目为精神。人的双眼就是人体这一小宇宙的日月,睛乃精之苗,精壮则气足,气足则神清,神清则目秀,故瞳仁要黑,眼瞳如墨漆,光彩而泽润。脏腑内的精气都上朝于目,双眼精气内蕴,光明外显,所以能够视万物,"别黑白,审长短"。双眼精明要含藏不露,黑白分明,瞳子端正,光彩射人。如果双眼浑沉,光泽暗淡,视物"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则说明脏腑内精气衰弱,不能向双眼大量供能,则精不蕴、明不显。所反应的是脏腑生理机能下降,病理变化出现。所以从双眼的精明状态,即可诊断脏腑的疾病和生命力的强弱与兴衰。
《灵枢.五色篇》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才寿,必中百岁。”
人体面部五官和组织共同组成的格局,是体内五脏六腑各器官生理功能强弱在面部的全息反应呈现,五脏六腑先天素质的强弱和后天发育的变化补充,共同显现于面部和五官的形态和气色之中。望诊面部诊断,首先要察其先天基础,观面部整体的格局,辨别外五行的参差,分析内五行的强弱,因为它所反应的是五脏六腑的整体机能和生命力的强弱状态。
古人将面部各部位定了许多类别的异名,例如将鼻称之“明堂”,两眉之间称之为“阙”,天庭称之为“颜”,两颊称之为“蕃”;耳门称之为“蔽”。
古人根据五行和星象之理,将左耳命名为金星,右耳称木星,额名为火星,口名为水星,鼻名为土星。五行的总格局应当均称,各部位相应,不可一大一小,一高一低,不配、不停、不周、不合。根据五行生克之理,分析面部而解析五脏六腑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例如额高耳反火克金;口大额尖水克火,鼻大口小土克水。面部五行中但有一克都不好,它反应出五脏器官先天生理的不足和有余,因而失却五行平衡,不足之脏、过剩之脏和被克之脏,都易患病。如果面部五行相应、相配、均称,其间方大,端正丰厚,十步之外观察,各部位分明显然,外五行构架平衡稳定,内五行生理功能必然坚固,其寿命必然高龄而尽天年。
“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
五脏六腑的先天整体格局,反应在面部各器官的整体上,后天的生理与病理变化,却主要集中在鼻部和鼻区四周邻近的区域中,呈现较小的反应区。并且身体健康不易患病者,必然鼻区丰隆,常是"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山根高起,年寿平明,准头丰满。古人认为,鼻如同一身的梁柱,是整个颜面的根本,它上接天庭,下通海口。又名“土星”,又名“中岳”,又名“财帛宫”,面部五行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就是鼻。万物生于土,所以鼻是一面之根本。不可以偏斜勾曲,不宜山根折断,不宜年寿起节,不宜龟门不通。以鼻为中心的中央区域,分布着五脏的信息区,而六腑的信息区则散布在它们的四周,"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头部和面部的信息,处于两眉之间阙的上方,即称之为天庭的部位。心在五脏之中称为君王,所以它的信息区称为王宫,王宫在于下极,是指反应区位于眉心的下方,也就是山根之处,又称为鼻根。当五脏安和,正常的气色上呈于面时,则疾病的气色不会无故出现,整个鼻区的气色必然润泽而清明。
“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其色部乘袭者,虽病甚不死矣。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其色粗以明,沉夭者为甚。其色上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
面部所出现的观察到的五种气色,都各有它应出现的正常位置。如果出现的部位异常,必然反应内部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异常。如果相应部位的骨骼偏斜、塌陷,则说明内应的脏腑先天生理功能不足,机能不全,抵抗力弱,必然邪气易于乘袭,难免患上疾病。有疤痕、粗乱纹理也不好,必然具有相应的生命力不佳的反应。掌握了各部位应当出现的正常气色后,要灵活地运用五行生克之理进行辨色诊断。例如"其色部乘袭者,虽病甚不死矣"。这是指反应区虽然出现异常的色,但是它是生我之色,或者我生之色,而没有克伐这一类的异色变化,虽然发病,但是不会产生死亡的结果。
五色除反应内五行、对应于内五行之外,它们还反应出疾病的属性和部分症状。例如青色和黑色所反应的是疼痛症;黄色和赤色表现的是热症;白色则表现的是寒症。
望诊色应当注意,色贵爽而明,沉夭是晦沉滞涩,如果色晦沉滞涩,则说明病比较沉重。其次,色的浓淡方向也要注意,病色上浓下淡,这是病色上行,病浊之气处于生旺阶段,所以疾病一般会发展而较重。病色下浓上淡,是病色下行,云开雾散,病浊之气处于退势,它反应疾病进入好转康复阶段。
五色各有脏部,有外部,有内部。色从外部走内部者,其病从外走内;其色从内走外者,其病从内走外。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
望诊色应当注意整体观和综合观,五色各有内脏所主,腑也在其中。脏在里而腑在外,脏腑在面部的分布格局也是如此,脏居中而腑挟其两侧。望诊色要脏腑通观,当色从腑区向脏区,由外部向内部发展时,所反应的是疾病由外向内发展,由表及里,由腑向脏深入。病色从内走外,由脏区向腑区发展时,说明疾病从里走向外部,由里出表,从脏向腑转化。
这种色的变化趋势,对疾病的诊断和确立治疗原则,具有指导意义。凡是病色先起于外部而向内部发展,说明病从表入里,辨标本则是外为本而内是标。治疗原则应当是先治其外而后治其内,才合法度。如果先治内后治外,就属于误治,疾病必然转化加重。如果病色先起于内部,后及于外部,疾病是由内及表,内为本而外为标,治疗应当先治内后治外。如果治反了,就是误治,疾病必然转化加重。
“常候阙中,薄泽为风,冲浊为痹,在地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赤色出两颧,大如母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庭,大于母指,必不病而卒死。”
双眉中间的区域,别名称之为“阙”,它对应的内脏是肺。肺主皮毛,当外感风寒时,此区域出现的色薄而泽,呈现其中。痹病属于阴性,病变客于肉和骨内,所以其色的显现冲而浊。厥逆是寒湿的变症,病变起始于下,病色先出现在地阁区域。这是一般规律,各以不同的色变,判断不同的病变。
凶猛的邪气称为大气,当它直入脏腑内时,常常并不表现典型的病变过程,就会使人突然死亡。但是,在面部常能观察到它们明显的色变,一般都是以相克之色显现于被克之地。例如,水色出现在火地,天庭如墨烟,也就是"黑绕太阳神医难救"。火色出现在金地等等征侯,皆因体内元气严重衰败虚弱,凶猛的贼邪病气容易长驱直入,所以常不见病变的全过程而发生卒死。
当赤色出现在两侧颧骨上,也称之为“东西两岳现赤霞”,如果赤色范围大如拇指,则十分凶险。双颧下应于双肩,里脏对应于肺,肺属金,现赤色是火克金之象,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出现疾病好转,也是假象,终究会突发性死亡。例如重症肺结核、严重心脏病,都是常见双颧赤霞。天庭处于面部的最高处,属于南方,为火地,也称之为南岳。黑色如果出现在天庭,为水克火之象,直径范围大如拇指时,说明肾气已绝,那怕暂时还没有出现临床症状,也会突然死亡。病色"大于拇指",都说明病邪之气凶狠而强劲。
“庭者,前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
面部的天庭,是人体头部和面部器官组织的反应区,这一区域如果出现病色,说明头部或面部出现了病变。天庭直下,眉心区域之上的这一块范围,称之为“阙上”,是人体咽喉的反应区。这一区域如果出现病色,则反应咽喉区域器官组织的疾病。两眉之间的这一区域,既称之为“眉心”,又称之为“阙中”,它是肺的外部表现区。如果这一区域出现病色,则说明肺脏的病变。从阙中直下,是鼻的根部,也称为“山根”,古称“下极”,此地是心脏的外部显象区。当此处出现病色时,反应出心脏的内部病变。
从下极直下的部位,古代医家称为“鼻柱”,相家称为“年寿”。鼻柱应当平而直,不宜起节、偏斜、歪曲。鼻柱年寿区的对应内脏是肝脏。肝和胆互为脏腑表里,所以年寿的左右区域,是胆的反应区;年寿的下方,是鼻尖区,古代医家将这一区域称之为"面王"和"明堂"。相家则将它称为“准头”、“土星”和“中岳”。准头的位置处于整个面部的中央,它的五行属性为土,对应于内脏则是脾。准头左右两侧是鼻翼,古代医家称为“方上”,相家则将它们称之为“兰台”和“廷尉”,脾和胃这一对脏腑互为里表,脾居内而胃处外,所以它们是胃腑的外反对应区。鼻翼的外侧即相家所说的“法令纹”内侧,这一区域有针灸所用的迎香穴,这个区域是大肠的对应区,在横断面上仍然处于面部的中央,所以医经里还是把它称为“中央”。肺、心、肝、脾四个内脏在腹部内,都处于腹膜之中,它们的外部反应区,都居于面部中在线的鼻区。唯独肾脏,由于它在解剖学上居于腹膜后位的脊柱两侧,所以它在面部的对应区也远离于中线,分布于法令纹外侧的大肠区水平线上。此即"挟大肠者,肾也"。肾脏与脐相对,脐在面部的对应区位于两颊肾区的下方。鼻准头水平线的上方,胆区的外下方,所对应的是小肠。此即"面王以上者,小肠也"。准头中线之下是“人中”区,对应于膀胱和繁衍后代的生殖器区。此即"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子处,指男女内外生殖器。相家也指出" 人中平浅而且不生胡须者,多主无子。妇人也以人中深长者,善于产育。"
以上重点先介绍五脏六腑在面部的对应反应区,国内近代中医的少数著述者,在标注和解释部位时,可能由于未经师传,或没有经过自己的内功验证,因而有错误的阐述出现,应当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以免错讹相传,误了后人,使传统中医这一诊断绝技蒙羞。
“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上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阙者,膝膑也。”
面部的颧骨,是面部东西两地的最高点,相家将其称之为东岳、西岳二山。它们处于面部的中上部,是双肩的反应区。从颧骨最高点向耳垂方向连接一条斜直线,分布着人体的臂区和手区。医经中以一个"后"和"下"字将其位置阐明。目内的上方,正是阙下的两旁,是膺乳的反应区,胸部的高处为膺,膺乳区泛指胸前区。颊的外侧称为绳,是人体背部的反应区。“牙车”是指牙床,牙车的上方是股部的对应区,正牙车区是膝关节的对应区,依次向下分别是胫部、踝部和足部的对应区。“巨分穴”位于法令纹的口角外方,是股内侧的对应区域。“巨阙穴”位于颊下曲骨处,对应于髌骨。这些反应区都是躯干和四肢关节的对应区域,诊断时不可不明。
“各有部分。有部分,有用阴和阳,用阳和阴,当明部分,万举万当。能别左右,是谓大道,男女异位,故曰阴阳。审察泽夭,谓之良工。”
掌握了五脏六腑以及躯干四肢在面部的不同对应反应区,这是望面诊断学的基础。还应当掌握运用阴阳学说指导临床辨证施治。阳亢则滋其阴,称为用阴调和阳亢之气;阴寒则要用阳补其火,称之为用阳调和阴气。如果既能明白部位,准确地诊断,而且能活用阴阳辨证施治,则万举万当,准确无误,应手愈病。在此基础上,如果能更进一步,"能区别左右,是谓大道"。区别左右,是指智、慧同工,阴阳同观,太极一体,而能穿越太极弦,洞察太极图左右两侧,辨识病因的本因、内因以及外因,这就是道医的水平。“男女异位,故曰阴阳”,男性和女性在面部辨病,要区分阴阳的不同,男子以左侧面部为主,女子以右侧为主。能够辨别阴阳以后,还要进一步能够观察气色的润泽和枯夭,能全面做到这几点,才能称之为良医。
“沉浊为内,浮泽为外。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为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深浅,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
面部气色的呈现,都是内部五行变化的结果。欲知疾病祸福,须知变化之机;欲识吉凶,尽在五行生克之理。先辨色的表里,色现沉浊晦滞为里,色现浮泽光而明者为表。再识色所反应的症状,判断疾病的吉凶,全凭五色为主;言人祸福,全在一面之内。如果不得法,就会空费精力。色浮者病浅,色沉者病深;色润泽者易于治愈,色枯夭者,所反应的是败症,不易治愈;色散未聚者,发病尚浅,抟聚不散者,常反应病程较久;色发不同的位置上下、大小、斜正、先后,反应疾病的不同转化过程和病灶所处的位置。其中千变万化,必须整体观察,综合判断,才能准确诊断。
“色明不粗,沉夭为甚。不明不泽,其病不甚。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气痛,聚未成也。肾乘心,心先病,肾为应,色皆如是。”
如果病理性质的色,虽然明亮可见,并不突出地显现,但是可以见到其色沉滞和枯夭,那么疾病必然比较重。如果病色虽然不明泽,但是也不表现出沉滞枯夭者,那么疾病肯定不太重。观察到的病色处于弥散状态,就象未装鞍辔的小马驹一样处于动态中,散而未聚。动而不定者,说明疾病也还处于病变的初期,还未造成器质性损害或器质性病变。即使症状中合并有疼痛等体征,也只是一种气机滞碍所产生的症状,病气还未聚积,病变并没有完全成形。“肾乘心”,是指肾中水邪上克于心火,当出现这种病变时,心必然先产生病理变化于内脏中,同时肾之色亦会对应性地显现在面部相应的反应区中。例如黑色在下极(山根)心区显现,就明显地说明内脏中水邪克心火,心发生了病变。不单是心肾互为病变表现如此,其它各脏腑也同是一理。
“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圜直为茎痛,高为本,下为首,狐疝‘贵’阴之属也。”
对于男性而言,当病色出现在面王(鼻准头)下面的人中水沟区时,所反应的是小腹区的内外生殖器和泌尿系统病变。将人中水沟区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又称之为高,这一区域出现的病色反应,是小腹内膀胱或者内生殖器以及外生殖器的阴茎根部疼痛,下半部分则反应出睾丸或者龟头疼痛和病变,这些都是狐疝、(贵)阴一类的病变。
“女子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散为痛,抟为聚,方圆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随而下至胝为淫,有润如膏状,为暴食不洁。”
对于女性而言,当病色出现在面王(鼻准头)下面的人中水沟区时,所反应的是小腹区的膀胱泌尿系统和内外生殖器病变。病色处于弥散形态时,一般表现为疼痛和非器质性病变,或是器质性病变的早期。病色抟凝为聚积,属于病程较久和器质性病变。凝聚的病色呈现方形、圆形,位置偏左或者偏右,都是分别反应病变的性质和位置。如果病色向下延续至下半区的边缘,说明生殖器内浸淫带浊,黄带或白带有润如膏状之物外排。这种病征常因暴食不节,或过食生冷,或外阴不清洁卫生所致。
“色者,青、黑、赤、白、黄,皆端满有别乡,别乡赤者,其色亦大如榆荚,在面为不日。其色上锐,首空向上,下锐下向,在左右如法。”
面部的色,分为青、黑、赤、白、黄五种,色泽都应当端正充润。五种色不但有正色和邪色之分,而且正色所出现的部位也有正位和别乡之异。例如,赤色是心之色,它出现的本位应是两目之间的山根区域,这一位置是赤色的本乡正位,如果在鼻准区出现,就是别乡异位。正色出现在异位别乡,虽然面积大如榆荚也无妨,积极治疗不消数日,即可治愈。例如前面所说的火色现于土位,火生土是相生关系,易于调整和治疗。色有正邪之分,邪色的出现也有规律性可循,只要仔细观察,即可掌握。例如它们发展漫延的方向,尖锐之处就是乘虚所犯的方位,上虚必然锐尖向上,下虚必然锐尖朝向下方;左虚必然指向左,右侧虚空必然锐尖向右。
《素问?五脏生成篇》曰:“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
五行之中,以土为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是生机之源。黄色,是中央土的正色。只要胃气还旺盛,临床上出现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即使疾病沉重也可挽救。但是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都是不易治疗、挽救的重症。因为色中无黄,说明胃气已绝,后天之本已失,所以不易救治。
望诊病人面部病色,要注意整体和局部综合分析,辩证地进行判断。前面我们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五脏在面部的对应、反应区,这是一个比较小的五行分类。整个头面和五官的总体,又是一个较大的五行分区,它们与五脏在面部的对应分区,关系是整体而辩证的。医者望诊,一定要根据阴阳和五行生克之理,胸中有全局,综合细端祥,对于生死不可妄下判断。从面部整体上来说,一般而言,当病人的天仓和地阁并不黑暗,口角也不透发黄色,命宫明润,耳轮赤,必有良方救济,必然还能救治,不至于死亡。如果病人满面气色都呈现出不明不暗,再加上皮肤干枯,颈区的项皮发皱,则万分凶险。病人如果井灶赤、年寿青,沉病难医。口唇发青色,舌头发黑,色象紫肝一样,大都难以救治了。望色诊断中除了面部外,颈前的喉区也要注意观察,如果喉区出现赤色或者黑色,色泽晦暗,大多数必死无疑,朝发暮应。同时要望诊一下双手掌心,如果掌心血色明润,才可能有救。这也是非常应验的体证。患病者如果口唇透白色,地库呈光泽明润之色,疾病即使非常沉重,一般都可能遇上良医起死回生。古有“唇白地库明,自有良方来回生”之说。
望诊应用于小儿科疾病,应当注意小儿的骨胳还未发育完成,内五行的强弱,还未能在面部整体反应出来,一般只能以气和色为主进行综合判断。对于患病的患儿,先看命门和口唇,如果命门和口唇都显现出青色者,或者这两个区域都显现出黄色者,说明疾病十分凶险。如果再加上人中区显现出黑色,印堂又未现出赤色,那就非常难以救治了。患病小儿的天仓发出赤色,不是吉祥之色,如果地阁现出黄色,则难以救治。双眼如果散光,此是神已散失,再加上口唇青黑,那么十中难救一、二。
道医学的望诊,非常重视全息整体观。疾病的信息,不仅以全息的方式显现在患者面部和全身,也同时散布于患者周围的直系亲属,或同处于一起生活起居的朋友颜面之上。这些疾病的信息虽然表现不是十分全面详细,表现的部位也各有不同,但是都可以用作判断疾病吉凶、治疗难易的重要参考信息。
例如父母患病时,从子女面部的日角区和月角区的色变中,便可以判断疾病的轻重和预后。如果日角明显地发暗,说明父亲的疾病沉重,这种明显的滞暗如果突然消失,而不是逐渐退消,一般都反应丧亡信息。如果这种色变比较淡而不明显,说明病轻易治,色变一消失,疾病也就治愈了。如果日角所显现的是白色,白如点雪时,必丧无疑。如果日角黑色似烟蒙状,是父亲病患伤身有损的信息。父看日角母看月。月角青色暗滞,反应母亲病重。白色和赤色反应,有刑伤存在。一般月角红轻紫重,母病方才转为安康,月角色泽明润不滞,反应母亲健康无病。
兄弟之间的信息也是相互关联的。如果眉毛内出现赤色;或者出现白色,如粟米大小的点状色变;或出现黄色,或如同白色蒙尘等色变,必然刑克手足。鼻上的准头本来属土,如果出现一点白光,必然反应兄弟间有孝服之事。鬓角内如果出现暗色,也同样反应出手足间有刑伤存在。妻子和女友的疾病,在男子的面部也会全息地反应,部位在鱼尾望诊,气色在卧蚕望诊,妻子望诊面看左侧,女友则看面孔的右侧。颜色青暗或呈白色,但还润泽,都无大的凶险。如果是红紫色,在短期内就会痊愈;如果显赤色就是有刑克;如果白色如枯骨,没有光泽,大多数难以治愈。如果奸门虽然有白色,但是卧蚕区没有显出黑色,那就不会刑伤妻子或女友。
子女的疾病,在父母的面貌上同样可以全息性地反应出来。观察儿子的信息在左侧的卧蚕区,女儿的信息则在右侧的卧蚕区。黑色虽然反应疾病非常凶险,但是如果卧蚕区的气色明润,就不会发展至不治。色泽的明润或者枯夭,则是非常重要的征象。如果色泽枯夭而又合并黑色或黄色者,常反应疾病沉重,难以治愈。双眼下的卧蚕区,又称之为子女宫,但是看子女的信息,还是要结合奸门区的气色综合分析。若是奸门明润,那么对子女的疾病和生存就没有什么不利;如果加上奸门暗晦,那就必然会直接影响到子女的疾病康复和生机。
非常亲密的朋友或者同事之间,病患的信息也是可能显现出来的。这种信息的望诊在驿马区和奴仆区。如果驿马区色泽暗晦,并且奴仆宫的色滞涩,那么疾病自然十分不利。
注:以上根据《素问》中有关望诊的内容,节选相关段落,并且拓展开来阐述望诊,通过这些内容学习,相信大家都能较好地在理论上掌握望色诊断。如果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不断实践、总结、再实践。随着经验的积累,在短期内就可以初步掌握基本的面部望色诊断技术。由于观气不易用文字描述,一般在具有内功基础后,师带徒时经历几个病例点破场性特点,很快就能掌握。更深层次的心观,则必须以内功为基础,方法为辅助,所以在此就不再费笔墨描述。而且望色中,还有许多内容尚未谈透,特别是面部整体五官这个五行中的内容,待有机会时,再与大家共同讨论。
第二节观眼诊断学
观眼诊断,是流传于道家内部的一种简单实用的诊断技术,由于这一技术从前属于师徒相授、口口相传,对外少有传法者。因此目前掌握这一技术方法的人还比较少,我们将它初步整理出来,供修真学子内部学习研究和实践,多掌握一门医学绝技,弘扬道家文化,为自证自调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
观眼诊断学,是前辈们依据道家“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全息哲学观,阴阳互根、表里相应等学说,并根据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诊断方法。人体的内部脏腑如果产生病变,都能在人体的外部器官和区域内反映出来。人的双眼同样是内部脏腑信息的集合,所以双眼能反映出人体内环境脏腑的功能性病变和器质性病变。这些病变的信息,反应在双眼球上,主要是以眼内的眼球(俗称眼白部分)、眼珠(俗称眼黑)上出现血丝、浊环为表象,供人鉴别分析诊断。
正常人的眼球黑白分明,光洁明亮,道医学说认为:凡是有血丝的地方,都反应出内部相应的脏腑存在病变,相应的脏腑分布反应区没有血丝的地方则无病,血丝走到哪儿,病变就发展到哪儿。
学习和掌握观眼诊断,首先必须掌握人体内部脏腑在眼球上的分布区域。熟练地掌握人体各脏腑在眼球中分布的位置。学习者首先要全面掌握脏腑分布位置插图,这一插图是指把患者眼皮翻开后,眼球完全暴露后的情况。也就是把患者眼皮上下用手指撑开,让患者上下左右各看一次,这样患者眼中血丝的分布和位置,就能全部看清楚。我们以左眼为例进行分析,用三种分区方法列例,主要以八方分区法进行解析。
在观察眼睛时,左眼和右眼的反映信息是相同的,血丝所代表各个肺脏的位置,在左右眼也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血丝出现的方位是相同的。但是根据男左女右的信息强弱反应差异,我们也应注意总结其中的细微差别。(见图一)
眼球血丝与疾病有着对应的关系。眼球上的血丝与其相关的斑点等,是观眼诊断学中的关键信息标识,所以了解和掌握血丝的特征特点,就是观眼诊断学的重要基础。我们首先简介一下血丝信息反映的相关信息内容,为全面掌握观眼诊断学奠定基础。
一、血丝出现部位与疾病的关系
血丝在眼球上出现,分为起始端与终端(点),眼球周边区域,也就是眼球与眼睑内层的连接区域,称为血丝起始端的部位,血丝起始后向瞳孔(黑眼珠)方向延伸,其延伸的终点也就是终端。血丝起始后的延伸,一般都具有向以瞳孔为轴心的向心延伸特性。
血丝出现在什么信息反映区域,就反应出疾病也发生在什么对应器官或组织。血丝的出现其总的方向是呈直线延伸,但是也有呈曲线延伸的,直线和曲线常反应出疾病的产生和发展的进程速度。
在观察中我们应有全局观念,必须记住血丝经过什么部位,就是疾病漫延发展到什么区域。如当两条血丝在中间相连,而出现的部位在两个不同的地方时,这两条相连的血丝周围还分布着许多小血丝,且构成了一个网络状,我们称这一区域有病。如两条血丝相连,血丝周围还没有网络状的小血丝出现时,我们称其为这两个脏同时发病变。如图(1)为右肾与膀胱同时发病,左肾与左腰这一区域内也有病。
二、血丝的粗细与疾病的关系
血丝比较细时,病不太严重,当血丝很细时,则病受到损伤很小,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血丝粗时,说明病较严重;当血丝细而呈网络状时,则代表这个区域均有损伤,但不太严重。
三血丝的长短与疾病的关系
血丝长则病重,若长而细时,又代表不太重,但是病人已有症状出现。若短而细时,则病人不会自我感觉,没有任何不舒服。这时你说他(她)什么地方有病,他本人决不相信。血丝若短而粗,病刚刚开始,但不太重;当长而粗的血丝出现时,疾病已很重了,患者已有很不舒服的状况。大家应当记住:当血丝超过全长二分之一时,不管什么情况,我们都要肯定地说他这个地方有病。
四、血丝的颜色与疾病的关系
血丝颜色为深棕色时,病年份较长;若血丝呈鲜红色时,病发生就在最近,或刚刚治好。
五、血丝终点上的淤血与疾病的关系
血丝终点出现淤血时,说明病的年份已在七八年以上了。淤血越大,病损伤程度越大;淤血点越小,损伤部位越小。一般来说,血丝始点时,这一损伤往往是由于外伤而引起的。
以上五点在观察时要同时注意,综合分析,才能诊断准确。
下面对血丝在各个区域的分布情况再作详细说明,以便大家掌握好这一简单易学、行之有效的诊断法:
1、脑部区:
在眼球的最上方正中为脑部区。若在这一区域上出现一片半圆形的隐性血斑,且呈紫色时,则说明患者脑部受过撞击,或者曾有脑震荡(隐性血斑指的是眼球内的内出血状)见图(2)。
2、颈椎区:
在眼球最上方正中部位处出现血丝,且呈垂直向下走向时,说明颈椎的2、3节有病变。若同时有脑部区的隐性血斑时,患者颈椎损伤是由外伤引起的;如果在眼球上方正中偏左或偏右一毫米左右的地方出现血丝,患者颈椎病偏下与血丝同方向处有肥大增生,也就是说2、3节以下有病,有大增生。若这条血丝的终点向同方向眼角处偏斜,或者除了颈椎病外,并伴有肩部的不适。如果这一血丝的颜色呈深色,而且长到达眼珠的外缘时,则说明患者颈椎病较严重。若左右侧颈椎血丝在中间相连,则颈椎疾病更加严重。如梗椎、甲亢等。见图(3、4、5、6、7、8)
3、肝区:
在眼球右侧眼角上方约3毫米处出现血丝,则为肝脏就有病。若肝区血丝粗长,且颜色呈鲜红时,即说明患者肝病不是刚刚犯,就是刚刚治好。大家注意:患者虽然肝病已好,但肝受损伤是必然的,所以在眼球上出现这一条血丝将永远留下了。因为症状虽然无,损伤却已定,故血丝必存。若肝病若干年后再次复发时,则深棕色的血丝又必然变成鲜红色了(其它部位也是同样道理)。
另外,肝炎患者长年不好,慢性肝炎会引起肺功能失常。此时,血丝走向就会向上偏斜至肺部。
另外,肝区的血丝上有分叉的小血丝出现,则小血丝存在的区域有病,如胆囊炎,胆结石等。
若这一血丝周围出现一片网络状的细血丝时,往往是外伤引起的这一区域的不适。患者眼球右侧上方三毫米处出现此种血丝,胆必有病,如胆囊炎、胆结石等。分叉越大,血丝越粗,病越重,反之则轻。见图(9、10、11)
4、心脏区:
在眼球的左侧眼角上约3毫米处出现的血丝为心脏区,如果血丝短而细,此人心火旺,或有心律迅速。若血丝长而粗,此人心脏已发生了器质性的病变。如颜色鲜红,病在最近;呈深棕色,症状缓解,暂时处于稳定状态。观察患者左眼上心脏区有血丝,而右眼的心脏区却没有时,也必须认定心脏有病,只是不太重。若左右眼同一部位出现相同状血丝,则说明病情较严重了。对其他区域的血丝观察,也必须与此相同。即看完左眼,不要忘了再看右眼(见图12)。
5、肾脏区:
在眼球的左右眼角下各约3毫米处为左右肾区,因肾在人体内分左右各一而分布的。当左侧肾区有一血丝时,右肾有病。在看左眼时,在左侧有一粗而长的血丝,而在右眼的左侧却没有血丝;相反在右眼的右侧肾区却有一粗而长的血丝时,应认定患者左右肾都有病,但不算太重。若左右眼的左右肾区同时都有血丝时,患者两肾均病的很重;若左眼左右肾区无血丝时,而右眼左侧肾区有血丝,患者右肾无病,左肾有病也不太重。当女同志肾区出现一粗而长血丝,同时这一血丝下方连接着许多小血丝,这些小血丝又没构成网络状时,表示患者除了肾功能损伤外,同时伴有卵巢及输卵管有病。男性则伴有前列腺肥大症。(见图13、14)
6、椎区:
在眼球底部正中处,出现一片圆弧状的内出血后而引起的胰性血斑,患者曾经屁股着地摔伤过,或此处受过猛烈撞击,而引起的隐性血斑。不管患者此伤发生在何时,哪怕在幼年,虽时隔几十年,但这一损伤而留下的痕迹是永存的。轻摔轻碰当然不会留下痕迹了(见图15、16)。
7、腰椎区:
在眼球底部的近中心处为腰区。腰区出现血丝时,表示腰有病。此图表示腰部外伤引起了肾脏受伤,则腰区血丝会在中途与肾区血丝相连,腰部诊断比较容易(见图17)。
8、肺区或胸背区:
肺区处在颈椎区与心脏之间的这一区域内。如在肺区内出现大量小血丝,且构成一网络状时,表示患者肺部疾病广泛,这是肺结核、肺气肿患者的特征。如果肺区有一血丝向下偏入心脏区的血丝上,有两根较粗黑线(如图18所示),即患者由于肺部的严重炎症,而使心脏受到损伤,如肺源性心脏病。在肺区出现单一血丝,就要考虑胸是否有病,如胸膜炎等。但也不能排除单一肺病,如肺结核等。
9、肠胃区:
(1)当胃部的十二指肠球部有病时,会在黑眼球的边缘出现一灰白色的光环,灰白色光环越宽病越重。如中医所讲的胃寒、十二指肠溃疡、盲肠炎等。
(2)当黑眼球边缘出现一红色发散的光环,此人必有胃窦炎,胃火很旺,红色光环越宽病越重。
(3)在黑眼球边缘出现一红白相间混合光环时,此人整个胃部都有炎症存在,浅表性胃炎均有此类光环。
(4)在瞳孔至黑眼球边缘的二分之一处,有一黑色沉淀物组成的环,此人胃病已较严重,胃天天都在疼,但胃脉未绝,还可治疗。若黑色沉淀物变成绿色沉淀物,或黑绿混合,表示胃病已有癌变,胃脉已绝。已很难治疗了(见图19、20、21、22)。注意:女同志长期不来月经,也会常常出现绿色沉淀物,如照常来,她是胃癌。
全真教的眼诊病秘诀已全部教给大家,它能诊断很多种疾病,非常简单,行之有效。这正是“大道不过三二句,说破不值半文钱”。但它也有缺点,目前肠病、屁股以下病、阑尾炎,本人还不掌握。这说明任何诊法都有它的局限性,都不能包打天下。我们希望大家在实践中会有新的发现,把这一诊法发扬光大!
一定要树立救人之德,为人类健康奉献毕生。
诊病说明:患者与我们方向相反。
上一篇:
七魄的奇妙作用力
下一篇:
加拿大学者看中医:照现状发展中国中医会死(编者注:好好看看一个
道医康复
道医传承入门
养生功法心得
道家医药
音律与康复养生
热门排行
玄珠密语[唐-王冰著 萧至鑫道长心
全真道诵习经典禁忌
药王孙思邈《养生百字铭》
中医脉诊与道医脉诊[转帖].
《黄帝内经》与天象观测的关系极
道教早课《弥罗宝诰》注解
欧阳修的养生之道
道家养生抗衰功
《素问》运气七篇学术思想探讨
道医诊断学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 “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 “道”在人和万物中的显现就是“德”。 故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散则为气,聚则为神。 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 神仙以济世度人为宗旨。故道教徒既信道德,又拜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