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律与康复养生

什么是音律?

点击量:   时间:2019-12-14

音律指音乐的律吕、宫调等。《庄子·徐无鬼》:“鼓宫宫动,鼓角角动,音律同矣。”《汉书·武帝纪赞》:“协音律,作诗乐。”泛指乐曲,音乐。 宋 苏轼 《朱寿昌梁武忏赞偈》叙:“一切众生,有不能了。乃以韵语,谐诸音律。使一切人,歌咏赞叹。” 《红楼梦》 第二二回:“这一出戏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那音律不用说是好了。”文字声韵的规律。 南朝梁沉约 《答陆厥书》 :“以《洛神》比 陈思 他赋,有似异手之作,故知天机启,则律吕自调,六情滞,则音律顿舛也。” 唐封演 《封氏闻见记·声韵》 :“ 永明中,沉约 文词精拔,盛解音律,遂撰四声谱。”

 

1概况

音律音律

(一)西方诗歌的音律。除普遍要求押韵外(也有特殊情况,如古希腊人没有发现押韵,其诗歌也就不讲求押韵),西方各民族根据各自语言特点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音律,分几种情况:1、“重读诗”。每行诗中所含的重音数量是相同的,如盎格鲁.萨克逊的古英文诗。盎格鲁.萨克逊民风粗犷、质朴,也体现在语言中,古英语多为单音节词,但有重音、轻音之分。2、“计量诗”。每节诗中含的长、短音的数量是一定的,如希腊、罗马的古典诗。 <荷马史诗> 便是每行六组音节,每组三音,一长二短。西语长短音之分,与古汉语中平、仄字的发音比入声字长颇为相类。3、“音节诗”。每行诗中的音节数量是一定的,如“亚历山大体”法语诗。法语优雅,轻重音不明显,故有此规定。4、兼有以上三种基本诗歌音律形式的特点。如英诗中的“抑扬五步格”,便兼有“重读诗”和“音节诗”的特点,每行诗中要含有十个音节,其中偶数的音节必须为重音。

(二)中国古体诗。其音律要求大家比较熟悉,不再重述。强调一点,中国诗歌一直是有韵的。虽然中国人直到南北朝时期,才从梵语的输入中发现了声母韵母的区别,但先人仍然凭借直觉,在 <诗经> 、《楚辞》这样诗歌的源头,便唱出了声律和协的押韵诗篇。明清小学,能整理出先秦以来汉民族语言发音的整个变迁情况,有韵诗歌居功至伟。

2历史

音律音律

古时,人们想把音律记载下来,相互传达、表达。但说的人和听的人都没有一个标准,声音和旋律过耳就不存在了。为了制定音律的标准,传说,古人在昆仑山之阴,用不同长度的竹子,把当中打空,在天气转冷时,埋在接天地之气的山凹,只留一孔以地面平齐,并用竹内薄膜将露出的孔封住。第二年,随着气候转暖,大地积聚的气流开始涌动,一天,聚地气最多的大竹管首先涌喷出地气冲破竹膜,发出“嗡”的一声响,古人就把这定为“黄锺”之声。并用三分损益的方法定出其他十一声,从而制定出十二声律。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

后因昆仑路途遥远,每年气候也有变化,“是故天子常以冬夏至御前殿……陈八音,听乐均,度晷景,候锺律,权土灰,效阴阳。冬至,阳气应,则乐均清,景长极,黄钟通,土灰轻而衡仰。夏至,阴气应,则乐均浊,景极短,蕤宾通,土灰重而衡低。……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隙”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之者灰动。其为气动者其灰散;人及风动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候灵台,用竹律六十,候日如其历。” <后汉书·律书上>

<吕氏春秋> 载:“皇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俞“昆仑”之阴,取竹于塮郤之谷,以生空窍后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四舍少,次制十二筒……以制十二律……黄帝又令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和五音。”这里明确了黄钟三寸九分的制度,为三分损益形成十二律作出了较早的文字记载。为今人研究中华音律提供了明确的文字依据。《后汉书·律历上》记:“竹声不可以度调,故作准以定数,准之状如瑟,长丈而十三弦,隐间九尺,以应黄钟之律九寸;中央一弦,下有画分寸,以为六十率清浊之节。”在此明确了律准、弦律的关系。

不同旋律的音乐表达出人的不同情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此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今天的“国歌”、“军歌”、少先队的“队歌”,满怀对国家、对军队、对组织的敬意,“其声直以廉”;“民歌”、“山歌”、“情歌”,以其爱心感人,“其声和以柔”;圆舞曲、迎宾曲、间奏曲,抒发欢乐之情,“其声啴以缓”;当然,哀乐、丧乐、悼乐不可避免地“其声噍以杀”了。

3产生

音律音律

音律是指音高的决定方式。现代乐器的音律主要有三种:

(1) 纯律:纯律中任何两个音的频率都成整数比,这种音律源于号角,因为它可以吹出大调音阶中的三和弦(简谱中的1 3 5),它们的频率之比为4:5:6。大调音阶中的其它三和弦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得到,例如简谱中的4 6 1和5 7 2。这种音律在演奏和声时很有优势,因为频率的整数比可以产生最好的结合。铜管乐器指法不变时遵循纯律,所以在演奏和声时,要尽可能地使用同样的指法。由于小调以小三和弦为主(简谱中的6 1 3),所以频率之比正好与大调相反,为1/6:1/5:1/4,即10:12:15,然而没有一种乐器是按照这种音律定音的。

(2) 五度相生律:事实上它是纯律的一部分,它规定五度音的频率之比为2:3,其他音程都由若干个五度产生,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简谱中的1 2 3 5 6)按照五度相生律定音,顺序是:宫→徵→商→羽→角。实践表明,按照五度相生律的音高演奏的旋律是最优美的,弦乐器就是典型的按照五度相生律定音的乐器。

(3)十二平均律:简称平均律,它是根据对数关系确定音的频率的,然而在八度上,频率的比值却是严格的1:2,所以更完整的说法应该是“八度的十二平均律”。计算频率时,只要对2开12次方根,就可以确定两个半音频率的比值了。十二平均律是由巴赫首先倡导在钢琴上使用的,钢琴上每个半音具有同等地位,因此这种音律在转调频繁的作品中很有优势。

事实上,这三种音律在数值上仅存在细微的差别,为了反映这种差别,有人用了音分这一单位来表示音程。

一般认为,没有受过音乐训练的人,无法辨别20音分以内的音调差别,而对音准非常敏感的人,例如小提琴家或钢琴调音师,可以辨别5音分以内的音差。表5-2就以音分为单位比较了三种音律的差别,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点:

(1) 纯律的五度音和五度相生律是一样的,但三度音差别很大,大三度音程偏小,小三度音程偏大,即大调的第三级音明显偏低,这种现象在铜管乐器上很突出。

(2) 五度相生律和十二平均律差别不大,就全音而言,前者比后者多4音分,就半音而言,前者比后者少10音分,这就是五度相生律所谓的“大全音”和“小半音”。对人的听觉来说,小半音是最舒适的半音,而平均律的半音略显得大些,这是平均律唯一的缺陷。

4特征

音律音律

音乐与人的关系如此密切,不同音律对人的影响早就为中华传统文化认同。中国儒家、道家都有自己成系列的音乐,孔子听到优美的音乐—韶乐,“余音绕梁”,“三日不知肉味”!华彦钧的很多传世名曲就是道教音乐。中国历代统治阶级将音乐与“礼”紧密联系在一起,《诗经》的“风”、“雅”、“颂”很多都是歌词,当时都是配乐的。中国封建社会还把音乐提高到反映施政民意,治国晴雨的高度,《吕氏春秋》、《史记》、 <汉书> 、《后汉书》等都不厌其烦的竭力记下有关音乐与治国的同一条类似“政治格言”的话:“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平也;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亡国之音悲以哀,其政险也。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今天中华崛起,古典音乐也面临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包容与自主的课题。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探索方面,《梁祝》、 <二泉映月> 等优秀曲目已取得中西合璧的完美配器,纯粹中华精神弘扬的好成绩。在人民性与社会性的结合方面,《小河淌水》、 <九曲黄河> 等都已登入大雅之堂,成为专家和普通群众都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在乐器个性与乐队整体性的探索方面,《正月·梅》、《打虎上山》、 <浏阳河> 等已取得优异成绩。在生活性与思想性的结合方面,《黄河大合唱》、《战台风》等无疑已成为示范作品。在感觉性与理智型的结合中,《瑶族舞曲》、《火车开进苗山寨》等肯定是已取得成功的好作品。 在形式与技术的创新、探索方面,中国古典乐队,吸取西乐乐器及表现手法为所用,西乐大、中、小提琴、包括竖琴与中国传统乐器筝、琵琶二胡等的结合已取得成功。因为这些乐器不论在中乐、西乐中都是上可以衔接高音,下可以联系低音的使用领域较宽广的乐器。而中乐中的唢呐等与西乐中的小号等乐器因个性较鲜明,较独特,包容性不强,兼容结合的探索就没见成功的作品。看能不能在中乐唢呐与鼓、锣、镲等打击乐器的组合中,结合西乐钢琴、小号、钢鼓等创作一些新样式的中国吹打乐曲。而最古老的中乐像埙、笙、古琴等能不能在箫、笛的参与下,结合西乐单簧管等创作出一些新样式的中国民乐,和中国古乐。争取最终不依赖音响设备,在室外也能演奏面对众多观众、听众的中国古乐。

5价值

音律音律

不同的音律不但反映人的不同情绪,而且在长期的民族实践中,不同的民族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旋律。中华音律,主要特征是五声音阶,少用半音;强调和谐;强调与自然与宇宙呼应。非洲音律,警惕、沉重,注重节奏,咚·嗒、咚·嗒、咚咚·嗒、咚·嗒,大量使用切分音。欧美音律,主要特征是集体中强调个性,整体的多音色、多声部。朝鲜民族的音乐旋律可以伽耶琴的表现为代表。越南民族音乐个性特征,用独弦琴可完整表现出来。可以看出,音乐旋律是与民族居住环境、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心理有联系的。

再就是,音乐旋律从人的生理特征方面分析,人注重接受新的、有变化的、有起伏的作品样式。忌讳平直、单调、呆板的音乐旋律。单调会造成审美疲劳。摇篮曲的作用就是催眠。火车单调的节奏,结果是使人瞌睡。



  •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
    “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
    “道”在人和万物中的显现就是“德”。
    故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散则为气,聚则为神。
    神仙既是道的化身,
    又是得道的楷模。
    神仙以济世度人为宗旨。
    故道教徒既信道德,
    又拜神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