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内丹修炼上篇(3)
点击量: 时间:2020-05-26
“道”和“德”是道教内丹修炼的基本要旨,道教徒通常将一生修炼的艰幸历程概括为“修 道养德”。修道是内在的功行,养德则是外在的行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道教中,道有两个方面的涵义: 其一,从宇宙观上讲,道先天地生,并化生万物。老子说:在溟滓鸿、混 沌未分的时候,有个混然而成的东西,她先于天地而存在,无形无相,亘古不变,周行天下 ,循环不已,可以说是天地万物的母亲,我不知道她的名字,勉强称其为道。据《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意译。淮南子则在老子的基础上,将道说成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淮南子说:道覆盖着天,运载着地,囊括四方,到达八极,其高没有边际,其深不可测量 ,她包裹着天地,来源于无形。据《淮南子·原道训》意译。既然道是天地 万物的本原,既生天地,又生万物,那么三者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炁老子曰:“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见《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一者,道也, 无名无象。二者,阴阳也,有了阴阳两极,天地自然定位,天阳地阴,天清地浊。三者,阴 阳二气相交感形成的“冲和”之气,万物皆从此气中生。所以《清静经》说:“大道无形, 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玄纲论》曰:“生生成成,今 古不移之谓道。”由此观之,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既生化万物,又包含万物,万物之思想 、音声、高下、长短、前后等莫不由其生。如《老子想尔注》说“道”是:天下万物之本。 《太平经》称“道”为: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 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生。见《太平经》卷十八至三十四。抱朴子说 道涵乾括坤,其本无名,不能寻其音声,不能迹其兆乎宇宙之外,其能为声之声,为响之响 ,为形之形,为影之影,方者得之而静,圆者得之以动,降者得之而俯,升者得之以仰。 见《抱朴子·道意篇》。 此外,道教还提出了道生天地万物的过程。即:经过了洪元、太初、太始、太素、混沌、九 宫、元皇、太上皇、地皇、人皇、尊卢、句娄、赫胥、太连、下古等阶段。而此中亦有宇宙 形成的五个时期:混元、空洞、混沌、混洞、劫运。《太上老君开天经》说,在未有天地万 物之前,“太清之外不可称计,虚无之里寂寞无表”见《太上老君开天经》。 。称那个时候没有天地之分,没有阴阳之分,没有日月之分,没有晶光之分,没有东西之 分,没有青黄之分,没有南北之分,没有刚柔之分,没有载覆之分,没有藏坏之分,没有圣 贤之分,没有忠良之分,没有来去之分,没有生死之分,没有前后之分,没有方圆之分。百 亿变化,浩浩汤汤。无形无象,自然空玄。穷之滩极,无量无边。没有高下之分,没有等偏 之分,没有左右之分,没有高下之分,纯属自然。只有老君(道的化身),犹处空玄寂寥之外 ,玄虚之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若言其有,不见其形;若言其无,万物皆从之而生。接 着,八表之外,渐渐开始分判,下成微妙世界,称为洪元。 洪元之时,没有天地,虚空未分,清浊未判,玄虚寂寥,洪元一治至于万劫。洪元既判,而 有宇宙形成的第一个时期混元。混元一浩万劫,至于百成。百成亦八十一万年,而有太初。 太初之时,清浊剖判,溟滓鸿,置之形象,安竖南北,制正东西,开 炁显明,光格四维。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三纲既分,此有天地,还没 有日月,天欲化生万物,然没有方法可以变成,只好置生日月于其中,下照炁 冥。此时还没有人,只有太上老君从天而降,自称“太初”之师。老君取天地之精,合成 一神,名曰人。至此,天地、日月、人民皆有,但都没有识名。 太始之时,太上老君下降为师,口吐《太始经》,教万物置立于天地。所谓太始,即万物之 始也。 太素之时,老君又下降为师,使天生甘露,地生醴泉,人民饮之,得到长生。 混沌之时,始有山川,老君下降为师,教示混沌,治理天下七十二劫,“混沌”流行,形成 山川,五岳四渎,高下尊卑,自始以来,已有识名。 九宫之时,老君下降为师,口吐《乾坤经》,结其九宫,识名天地。天为阳,地为阴。阳者 刚强,远视难睹。在天成日月星辰,在地成五岳四渎,在人成五脏。 元皇时,老君下降为师,口吐《元皇经》,教元皇治理天下,始有皇化通行于天下。元皇之 后,是有太上皇,太上皇之后有地皇,地皇之后有句娄,句娄之后有赫胥,赫胥之后有太连 。 太连之时,天生五炁,地生五味,人民食之,得到延年。 太连之后,进入下古,先后有伏羲、女娲、神农、燧人、祝融等。历时老君均下降为师,教 以生活之道。 从神学观念上讲,道为神仙的化身,但高于神仙而存在,凡人得到了她,可以成仙,神仙得 到了她,可以登天入地,本领超常。庄子说:韦氏得道,以挈天地;伏羲氏得道,以袭气 母;唯斗得道,终古不忒;日月得道,终古不息;山神堪坏得道,以袭昆仑;水神冯夷 得道 ,以游大川;山神肩吾得道,以处大山;黄帝得道,以登云天;颛顼得道,以处玄宫;北海 之神禺强得道,立乎北极;西王母得道,坐乎少广,莫知所始,莫知所终;彭祖得道,上及 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道,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见《庄子·大宗师》。
称:古之真人,登高不眎,入水不濡,入 火不热,是因为能假于道若此。据《庄子·大宗师》原文意译。又《在宥篇 》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 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听见,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可见凡人得道长生成仙,神仙得道乘风驾云,入水不溺,入火不焚,飞龙腾达,无与伦 比。 说神仙是道的化身,是因为得到了道才可以称为神仙,神仙最能体现道。道教创教时,尊老 子为太上老君,称太上老君为道的化身。《老子想尔注》:“一者,道也,……一散形为 炁,聚形为太上老君。”东汉边韶亦称老子:“离合于混沌之炁 ,与三光相终始,观天作谶,……四灵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化身,蝉蜕度世 。自牺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老君太上虚无自然本起经》说:“道者,谓之初也。太 初者,道之初也。初时为精,其气赤盛,即为光明,名字太阴,又曰元阳子丹,丹复变化, 是为老君。”《太上混元圣纪》:“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万教之宗元,出乎太元之先 ,起于无极之源,经历天地不可称载,终乎无终,穷乎无穷也。”由此可见太上老君就是道 ,就是造物主,就是神仙,即将道与神仙等同了起来。 与道相提并论的是德,德是道外在的表现。《道教义枢·道德义》称:“道德一体,而具二 义,二而不一。”德在道教中有“上德”、“玄德”、“常德”等几种解释。《道德经》第 三十八章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 之而有以为。”第五十一章称:“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二十八章称:“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常德不忒,复归于 无极。……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而这些德,均是道在外的表现形象。《自然经》说德“ 得于道果”。《太平经》说能够“成济众生,令成极道”就是德。唐玄宗更说得明白:“道 之在我之谓德。”见唐玄宗《道德经御注·序》。所以道教以道和德为基本 信仰,为行动准则,强调“道生德育”、“尊道而贵德”。 总的来说,尊道即是尊重信仰、敬重神明,得神灵之庇佑;贵德即是心向仙境、勤修苦炼, 达仙境之彼岸。所以说只有尊道贵德,才能修得长生成仙。 仙道贵生 生命是道教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因为道教讲的就是长生不死,修炼成仙。对于生,老子曰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见 《道德经》第五十章。说明人的生命非常有限,而且处于一个危险的状态之中,所 以要求人们“深根固蒂”,追求“长生久视之道”。庄子则大讲“长生”固形之术,要求人 们保生、全生、尊生、尽年。《吕氏春秋》则从自身出发,强调“重己贵生”,曰:“圣人 深虑天下,莫贵于生。”见《吕氏春秋·贵生》。到《太平经》时则主张乐 生、重生。总之尊重生命是道教的一贯主张,主要包括:一、尊重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反 对轻生自杀,也反对杀害他人,要求洁身自好,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二、尊重动物的生命 ,认为一切血性之物,皆有灵性,即有道性,由于悟性有早迟之分,所以修道阶次有快慢之 别;见唐潘师正《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三、尊重植物的生命,认为植物和 人一样具有灵性,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也能够修炼成仙;四、尊重人类和动植物赖以生存 的环境。做到上述四点既度己又度人,正如《度人经》曰:“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人来到凡尘世界后,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各种希求、奢望、情感等,这就是欲望。对 于修道之人来说,这些都是阻碍修道的绊脚石。所以道教强调“清心寡欲”“遣欲坐忘”, 追求物我两忘,摒弃智慧和思绪,澹泊无思,无忧无虑的超越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从忘 形、忘利,以致于忘心。庄子曰:“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见《庄子·则阳》。即是达到无知无欲,无染无秽,无他无我的状态。这时人的心 情十分平静,没有丝毫杂念,即清静寡欲。达此地步,人体纯静,“慧心明鉴,智体无疵” ,见《道德义枢·法身义第二》。若能常清常静,“天地悉皆归” 见《清静经》。,即与道合真。《盘山云栖王真人语录》曰:“心安而虚便是清静,清静便是道。”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就是说人若清静 ,就会正确地去立身处世,如做人要正派,做官要公正廉明等等。在老子《道德经》中,“ 清静”和“无为”是两颇相类似的概念,同时,它和“寡欲”也有着一定的联系,他们都是 “道”的部分表现。在后来的道教中常以它和“无为”或“寡欲”作为一个连用的术语,如 道经所说的“清静无为”或“清心寡欲”。在《道德经》中,还有一个与它相对的名词,那 就是“浊”,并且还有着相生相化的关系,老子曾说过:有道之士,性体圆明,湛然清澈, 处于万物之中,与天地浑然一体,民之所乐则乐,民之所忧则忧,和光同尘,没有什么区别 。那么谁能除尽后天的七情六欲,荡尽尘俗的一切污浊,使其心宁静呢炁只有返回其先天的 虚明体性,就如浊水慢慢而静,才能澄清而重现。所以有道之士,身虽处尘俗之中,其性顺 物而自然,不染不着,不滞不留,相似浑浊一样,其性体常住。据《道德经》第十五章文意译。这段话说的不仅是道教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种清静功夫,就是 说,人处在一个纷繁芜杂的社会里,如何去避开尘世,达到清静,那就要做静功,当静功做到一定境界时,更要继续坚持下去,即会见到光明。老子认为这都是“道”的表现。对此,《清静经》则说得更直接了当,它说:“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指出“清”和“ 浊”是“道”表现出来的两个不同侧面。所以,在老子的宇宙观中,“清静”是大自然最早 的形态;在人生观中,“清静”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就清与浊这两个方面而言,后者必须 服从于前者,因老子是本着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的宗旨来阐述大道的,所以修炼生活 也必须与自然相协调,这样才能以万物养育群生。故而《清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这里所说的“无形”“无情”“无名” 都是说明“道”的“清静”,不但要“清静”,而且要“常清静”,要“真常应物,真常得 性,常应常静”。“常应常静”就是“清静”的最高境界,同样也是修炼的最高境界。“常 清静”在道经中又叫“真静”,就是要“心无其心”“形无其形”“物无其物”,能够“唯 见于空”,并且“观空亦空”,最后达到“湛然常寂”。 然而,这里所说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其意与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相对 ,指遵循自然,按照天道的法则办事,不妄作为。简而言之就是天道自然无为,人法道也应 当无为。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治”才是“无为”的真正的宗旨。《老子河上公注》说:“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可见“无为”既是修身处世的原则。又是治理国家的政治准则。从修炼的角度看,“无为”就是道教人生哲学的 主要原则,也是做到返本还原的主要方法。《淮南子·原道训》中说:“所谓无为者,不先 物为也;所谓无为者,因物之所为。”进而《淮南子·诠言训》又举例说:“智者不以位为事,勇者不以位为暴,仁者不以位为患,可谓无为矣。”并且强调“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 不动也,以其莫从己出也”见《淮南子·主术训》。指出“人无为则活,有为则伤。无为而治者,载天地,为者不能有也;不能无为者,不能有为也”见《淮南子·说山训》。所以圣人内修其本质,而不外饰其华表,保养精神,充分发 挥他的聪明才智,漠然无为而无不为,淡然无治而无不治。据《淮南子·原道训》意译。从以上所言可以看出,《淮南子》修身思想中的“无为”就是顺应天道自然 而不妄作为。前面所说的“寡欲”是与“无欲”、“不欲”相类似的名词。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见《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在老子的思想中,对于“人欲”的节制,是 非常重要的。《道德经》第四十六章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他的这一认识,是从他的“道”中体现出来的。《道德经》第三十四章说:大道广泛流行, 无所不至,无所不达,无所不遍,它可左可右,可上可下,可顺可逆,在方为方,在圆为圆 ,向无定向,形无定形,任其物性,顺其自然;它化生万物,创造世界而不推辞,作出巨大 成就而不自以为有功,养育了万物而不加以宰制;它不求名利,无私无欲,可称它为“小” ,万物归附它而它不自以为主,可称它为“大”,由于它从来不自大,所以能够成就其伟大 (据原文意译)。他说,“道”的伟大是说不完的,从大的方面来讲,是万物归焉不辞;从小的方面来说,就是“无欲”,但圣人务小而不务大,而结果却能成其大。他认为“道”的本 来面目就是“无欲”,“无欲”的后果是成就了“道”的伟大,所以他主张“寡欲”。可见 老子认为“少私寡欲”是修真的起码基础。
净明乃净明道修炼之宗,全真者乃全真道修炼之旨。净明者,“不执不著,不与不并,视乎 无形,听乎无声,……心定神慧”,见《太上灵宝净明道元正印经》。“以心达心,以性达性,……其光焕发,……心性圆融而自长生”。见《太上灵宝首入 净明四规明监经·修身章》。全真者,真功、真行双全也。《晋真人语灵》曰:“ 若要真功者,须是澄心定意,打迭精神,无动无作,真清真静,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乃真功也。若要真行者,须要修仁蕴德,济贫拔苦。见人患难,常怀拯救之心,或化诱善人入道修行。所为之事,先人后己,与物无私,乃真行也。”到此地步,人心自安,心不逐物,心不爱物,清静纯虚,与道合真。《冲和真人潘公碑》云:“浑沦圆周,无所玷缺,在山满山 ,在河满河,道之全也。极六合之内外,尽万物之洪纤,虽神变无方,而莫非实理,道之真 也。” 道教认为修道之人有三宝,可达净明全真,一者道也,二者经也,三者师也。修炼者从师以 后,一定先要学习道教经籍,通过经典来悟得大道。因为道教认为“道无经不传,经无师不明”,“因道所以立经,因经所以明道”。田诚阳《中华道家修炼学》第46页引,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7月。就是讲在修炼过程中,要广泛阅读祖师的经典,结合自己的修炼,参悟大道。同时道教还认为经典是由神传仙授,常诵能使人心清向道。《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称:道化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等,广行教化于天下,广度群 生万品,或凝空结气,自然成章,或浮黎协晨,圣人演妙,或天书下降,玉字方传,或代出圣师,撰述灵旨。并说:“元始天尊开张法教,成就诸天,广施经典,劝戒愚蒙,归心信向 ,渐入法门。”又《正一修真略仪》云:“修真之士既神室明正,然摄天地灵癨 ,制魔伏诸鬼,随其功业,列品仙阶,出有入无,长生度世,与道玄合。故能济度死厄 ,救拔生灵。”修真之士为何能够如此呢炁“莫不由修奉三洞真经,金书宝为之津要也” 。 总之诵经之人,心灵自然纯清,犹如镜子一样明亮纯净,故曰净明全真。
积功累德、慈善利人是道教修炼成仙的一项重要内容,老子曰:“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 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见《道德经》第五十九 章。即是认为积功累德才能通天神,才能得道,才能长生。《老子想尔注》亦曰: “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能积善功累道德,“则精神与天通,设欲侵害者,天既救 之”,还可以复生而长寿。反之,“精气自然与天不亲,生死之际,天也不知”,“死便真 死,属地官去也”。《祝愿仪》:“行善成德以至于道,若不作功德,但守一不移,终不成 道。”所以道教将“行善积德”作为修道成仙之首务,提出了“无知”、“无欲”、“无争 ”、“复朴”、“忘我”、“节俭”等思想,教人积功累德,劝善成仙。 劝善是一切宗教的积极因素之一,它广泛而深入地融汇在修炼之中。在道教修炼理论中,劝 善始终是其重要内容和精神旨趣之一。其主要是以抑恶扬善的形式,劝导世人以寿为善,修道成仙。首先,道教告诉世人修炼成仙后就会拥有一个永恒不灭的生命,就会超越了自然和社会的束 缚,生活于自由自在的空间。《山海经》中就有“不死国”、“不死民”和“神人”的记载 ,《大荒东经》说:“耋国不蚕不丝,不稼不穑,百兽率舞,群鸟拊翼。是号耋国,自然衣 食。”《海外南经》说:“不死国有人爰处,员丘之上,赤泉驻年,神木养命,禀此遐龄, 悠悠无竟。”见《道藏要辑选刊》第七册。《海内西经》说:“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皆操不死之药。”《列子·汤问》中载有岱舆、 员峤、方壶、瀛洲、蓬莱五座神山在大海之上,每座山方圆三万里,山顶平地九千里,山与山之间分列着相距七万里,山上“台观皆金玉,禽兽皆纯缟,珠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 。”见《道藏要辑选刊》第五十五册。又说有一个终北之国,那里“土气和 ,亡札厉人;性婉而从物,不兢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骄不忌;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织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 孽阜无数,有喜乐衰老之苦。”同上。还有《归藏》中嫦娥食西王母之不死之药而奔月的故事,《战国策》中有人献不死药于荆王,《韩非子》亦曰:“客有教燕王不死之道者。”所有这些都是神仙所拥有的长生、不死、极乐的美好生命境界,从而激起了世 人的向往之情。而所有的一切都是美好善良的象征,促使世人通过这种境界明白一个道理: 只有在身心健康的情况下才能够学得神仙之道,才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才能够影响他人,积极向善。 其次,道教认为通过主观上的修炼过程,可以实现由凡而仙的转化,即得道成仙。仙境的美好,神仙的自由无不激励着世人去向往,而达到这种境界的前提则是得道成仙,得道是成仙 的前提,修道是得道的前提,这个道即是老子的“长生、久视之道”见《道德经》 第五十九章。这个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 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 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见《庄子·大宗师》。 这里庄子赋予“道”一种神秘的巨大的不可思议的力量,人只要遵循这个“道”,“居善地 ,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就能成为“圣人”、“神人”、 “真人”之列的神仙。庄子列举了黄帝、西王母、彭祖、傅说等人得道成仙的历程和情形, 以及得道后所具有的非凡能力和所居住的自由境地。而这些人都是在致善过程中,不断积善 累德,功行圆满后才成为神仙的,所以在世人的心目中,这些人不仅是修道的榜样,而且是 至善的楷模。在引导世人向往仙境、修道成仙的过程中,十分强调与人为善、积功累德。《 太上感应篇》曰:“积功累德,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抱扑子内篇·对俗》 曰:“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高二百善。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复中行一恶, 则尽失前善,乃复更起善数耳。”又云:“积善事未满,虽服仙药,亦无益也。”均把行善 作为成仙之因,把成仙作为成仙之果。《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认为行善必得福报,福 报的最高层次就是“飞仙”。 道教在宣扬神仙思想、劝人为善的同时,还倡导天道承负信仰,以长生不死为至善境界的生 命观,是道教内丹修炼贯穿如一的主线索,以此为出发点,一系列问题被引发出来。这种“ 长生不死”绝不是符合自然生命规律的、实实在在的不死,而是超越了现实死亡的精神永恒 。老子曰:“死而不亡者寿。”见《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就是这个道理。 死去的只是肉体,存在的则是一种精神道德境界。人若违背了这个原则,就会受到“天道” 的报应,并指明“施厚者其报美,其怨大者其祸深,薄施而厚望”见《通玄真经· 符言》。,说明为善不求福而福至,为恶避祸而祸来。如《列仙传》中记载,黄帝 时有一个叫马师皇的名医,能从马的形貌诊断马的疾病,医之必愈。后有一龙从天而降,对 着马师皇垂耳张口,马师皇自言自语地说:“此龙有病,知我能治。”乃针其唇下口中,以甘草汤饮之而愈。后来常常有生病的龙请求马师皇治病, 师皇不厌其烦,每求必应。一日, 师皇乘龙而去。又有一个叫子英的渔民,善于潜水捕鱼。一天捕得一条鲤鱼,因喜欢它的颜色,带回养在家里的池塘中,经常以米谷喂养它。一年后,鲤鱼长达丈余,头上长出了角, 脊背上生出了翅膀。子英感到十分奇怪,急忙叩头谢过。鲤鱼说:“我是来迎接你的,你快到我的脊背上来,与我一起升天。”一时风雨大作,子英乘鱼背腾升而去。还有叫木羽的人 ,其母十分贫贱,主要以接生助产为生,一次帮助一产妇接生,产妇生一男婴,婴儿出生后便张开眼晴,盯住木母大笑。木母十分惊慌,夜间梦见一神守护于婴儿身旁,神曰:“此司 命君也,当报汝恩,使汝子木羽得仙。”不久木母新生一儿字为木羽。木羽十五岁那年的一天晚上,有鸾马将其迎接而去。据《列仙传》原文意译。另外《神仙传》中 所描述沈羲升仙的故事也十分典型。文中称沈羲能消灾治病,救济百姓,但是他不知道服食药物以助成仙,可是他的功德感动了天神,于是天神派遣白鹿车和青龙白虎车并随使者若干 ,言沈羲有功于民,心不忘道,从小开始,履行无过,寿命本来不长,算起来应该尽了,黄帝、老子十分怜惜他,特遣仙官来迎接他登仙。上述马师皇、子英、木羽、沈羲都是积有大 德、为善不倦的人。由此可见,道教内丹修炼在宣扬劝善方面,对于善良的、利他的道德行为给予肯定、褒扬和奖赏,造成感化、诱导和激励的效果;对于非道德行为予以否定和贬斥 ,使世人产生自我警戒、自我监督的结果。 道教引导世人修炼成仙、与人为善的时候,产生的效应就是有利于社会,造福于人类,即济 世贵生。道教通过济世贵生思想的宣传,积极劝导世人济世利物,积功累德,成为神仙,可 见济世利物、积功累德是成仙的前提,也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引下,修炼之人积极强调与人为 善。 自古以来,大凡成仙得道之士,在济世利物、积功累德这个大前提下,不例外以下几个达仙 途径。第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道教真人孙思邈,在修炼成仙之前,由于医德感人,医术高超,药到病除,被世人尊为“药王”,后他医神龙、救灵虎,感动上苍,被列入仙班。 道教仙人“三皇”,即为古代传说人物伏羲、神农、黄帝,相传伏羲疗民疾,神农尝百草,黄帝蓍医书,民间百姓感其恩泽而祀之为神,道教将其纳入神系,奉为“医王”。道教真人 吴本,精通各种医术,医德高尚,悬壶济世,不计名利;他在闽南各地云游行医,与瘟疫疾病作斗争,救活死伤者无数,在漳、泉一带声誉极高,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由衷爱戴;他不仅 慈悲济世,救死扶伤,而且乐肋民危,救人急难,宋仁宗封他为“御史太医妙道真人”,道教尊为“保生大帝”。 第,,,二,兴利除害,造福于民。道教正一祖师张道陵在修道炼丹过程中,曾亲率弟子伏妖魔, 斩妖孽,夺盐池,建功立德,造福蜀民,功成即蒙太上老君册封为正一天师。道教真人许逊,因为为政廉简,镇蛟斩蛇,为民除害,白日冲举,飞升成仙。 第三,扬善施财,济贫拔苦。道教正一天师张鲁,行宽厚仁慈之政,以道教化世人,设立义舍于路边,放置米肉于其中,让路人量腹而食;并作“三官手书”,为病者请祷;对于犯法 者,先原谅三次,三次原谅后仍不思改悔的,才给予处罚;若有小过者,可以让其自隐其过,只要修道百步,即可补过;还规定“春夏禁杀”见《三国志·张鲁传》。 ;羽化后,被奉为“太清昭化广德真君”。道教真人马丹阳自幼爱好周济而无私心,由是得“轻财好施”之名,修道后又安贫慈下,不接人一钱,不用人一物,“其安心安性则清虚澹 泊,其接物导人则慈爱恺悌”见《丹阳真人语录》。,遂被尊为“丹阳真人”。元初成吉思汗南下中原,许多人惨遭杀戮,于是全真道士丘处机不远万里,赴大雪山( 今阿富汗境内)见成吉思汗,劝其慈俭爱民,毋行杀戮,成吉思汗听取了他的建议,回到燕京(今北京)后,他又创立十方丛林,收容遭战乱无家可归的人,多达数以万计,京城百姓多 呼其“丘神仙”。 总的看来,济世利物、积功累德,是修炼成仙不可或缺的环节。
性命双修是道教修道成仙宗旨之一,犹指性功和命功。在内丹修炼中,性指元神,引申为理 、心、意、德等;命指元炁,引申为法、息、形、功等意。二者通常被喻为 龙虎、铅汞、水火、婴儿姹女、真阴真阳等,实为“神炁”二字。性与命密 不可分,黄元吉论性命双修时说:“性是命之根,命是性之蒂。无命则性无依,无性则命无 主,二者二而一也。”见《中华仙学》黄元吉《论性命双修》。所以道教强 调修炼心神为性,炼养精炁为命,神炁并重,身心兼炼,与 道合真。修道之人,理应注重性命双修,既要涵养个人的心性,使之光明;又要坚固个人的 形体,使之长存。假如形体不保,今生得道,无可指望;保住形体,经受不住内心的魔障, 成仙无望。所以修炼之时,性命兼重,才能生道合一,长生久视。老子曰:“深根固蒂,长 生久视之道。”见《道德经》第五十九章。就是教人守其根,固其本,根、蒂是人生命的基础。道教内丹修炼,其实就是说性之根、命之蒂,性之神、命之炁的合一。据吴 筠《形神可固论》说:“自然生虚无,虚无生大道,大道生氤氲,氤氲生天地,天地生万物,万物剖氤氲一炁而矣。”万物皆禀炁而生,人亦如此。《 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引《上清洞真品》云:“人之生禀天地元气 为神为形,受元一之气为液为精。天气灭耗,神将散也;地气灭耗,命将竭也。”如何才能“深根固蒂”呢炁道教强调“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即是做到生道 合一。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的理念是道祖老子提出来的,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见《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在老子的眼里,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她无形无 象,无亏无盈,深奥莫测,体含万象,为万物的始祖;而“自然”则是指一种法则,王弼注 曰:“道不违自然,方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 这里并不是说还有另外一个什么东西位于道之上、主宰于道,而是强调道同样要按照自然规 律办事,突出道的自然无为的本性。这里的法指遵循、仿效之意,老子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 原,天地万物都遵循着道生长消息。虽然道如此神通广大,但她也不能随意作为,与天地万物一样,也有所遵循,这就是自然的法则。说明宇宙中的一切(包括宇宙本身),都处在一种 有序的运动之中,一切都有内在的法则,而所有的法则和秩序,都来自于道,都是自然而然的体现,毫无人为勉强的痕迹;换句话说,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服从一个统一的法则,遵 循一个有序的规律。大道既然如此,人亦不例外,修道之人更应该如此。道教强调修炼之时,要自然而然,不假人为,若强调个人的意志,反害其功,所以要顺应自然去做事情,《阴 符经 》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就是这个道理。 可以这样说,法自然、宗无为是道教修炼思想的核心,是道教修炼者一脉相随的心法。人若 要提高生命质量,求得生存之道,最终与大自然融合共存,就得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正是 这种道法自然的思想,唤起了道教修炼者热爱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的美好情操。他们一向重 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见《庄子·齐物论》。的自然生态,强 调人和自然之间、个体小生命与宇宙大生命之间的同构与互动关系,诱导修道者在修炼时不 仅重视个体的小我,而且注视宇宙的大我,最终使自然哲学与生命哲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老子及后来的道教修炼者,都充分肯定了万物的协和性、涵蕴性及依存性,指出宇宙、天地 和人类一同生存,万物与人休戚相关,不容分离。道教的这种万物涵蕴、彼此相联的观点,与西方主客对立、人天分判的观点截然不同。既然人与大自然、万物本为一个和谐的有机的 统一体,因此修道之人就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为自身的修炼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和光同尘
在修道时,与“道法自然”相提并论的还有“和光同尘”。老子曰:“和其光,同其尘,是 谓玄同。”见《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就是说道如同自然界的光一样,混合 无间,随同世俗。强调修道之人,理应毫无高傲的心态,即使有功于众生,内心也应该不矜奇,不立异,不粉饰,混同世俗,不局限于出世,亦不局限于入世,而是以一种超越世俗的 旷达精神,和光同尘,假借修真,磨炼自己的性情,精修自己的品德,增补自己的丹基,增益自己的道行。修道之时,不一定要远避尘世,在尘世中磨炼自己,等待功夫修到一定的层 次,丹基筑成,需要入静,再入山林不迟,所以道经讲:“大隐居尘。”“大隐隐于闹市。”“上士得道于三军。”见《抱朴子·对俗》。《悟真篇》也说:“未炼还 丹莫入山,山中内外尽非铅。” 这里的玄同,实际上指的是“道”的玄妙齐同的境界。要想达到这个境界,在修炼过程中, 就要“挫锐”“解纷”。挫锐的方法是广泛吸收各方面的修炼经验,听取各种方法的修炼建 议,然后结合自身的体验,冷静对待修炼过程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切不可盲从。解纷的方法 是从全面来看问题,放弃片面的意见。譬如阳光普照,有照到的地方,也有照不到的地方, 也就是有阳面,也有阴面,二者同时考虑到了,才能做到“负阴而抱阳”,真正懂得“用其 光,复归其明”的道理。宇宙间充满着灰尘,人世的事情同样纷繁芜杂,超凡脱俗、避开尘 世的想法与做法很难很难,众人皆浊我独清的做法似乎有些走不通。只有化除成见,没有私 心的人,才能发挥有利的一面,不加阻碍地让它尽量发挥作用,对于不利的一面,也能因势 利导,善于帮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总之,“和光同尘”作为道教修炼的基本思想之一,要 求的就是修炼者不露锋芒、消除纷扰、含敛光耀、混同尘世。
道教认为人通过正确的修炼是可以达到长生的,正如老子所说:凝聚住肉体与魂魄之元神的 生命,就可以长久地生存下去。简单地说就是能够尽其天年,这个天年指人正常的寿命。修 道之人认为,人的天年为一百二十岁至一百八十岁,这与现代科学观点完全相符。现代北京人的平均寿命为七十四岁,在道教看来,只不过是一个小孩子。每一个通过修炼的人,都可 以尽其天年,活到一百多岁。并且可以象薪尽添柴一样,运用道教的修仙术,将生命延长下去,长生久视,肉体成仙,做一个人世间的“活神仙”,如果在人间呆腻了,就可以到天上 的仙境去,如庄子云:“千岁厌世,去而上仙。”当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要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好生、乐生、尊生、贵生,对现实生活充满信心;同时通过修炼,达到尽其天 年。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尽其天年并不等于听天由命,道教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见《抱朴子外篇·诘鲍》。“弘道无己,长生自致”见《抱朴子内篇·金 丹》。。道教炼丹家葛洪认为,世间变化之术,无所不为,高山为渊,男女易形,铅性白而变赤为丹,丹性赤而变白为铅。所以他坚信,用异物烧炼金银,同服食金丹长生成 仙一样,是必然而然的事情,并引证《龟甲文》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见《赤松子中诫经》。《西升经·我命章》亦云:“我命在我,不属天地 。我不视不听不知,神不出身,与道同久。吾与天地分一气而治,自守根本也。”所以生命的存在关键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外界,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安神固形,便可以长生久视。
男女皆修
道教认为男女都可以修炼,都可以修证道果。在道教神仙中不但有男仙,而且有女仙,并且 还有专门记载女仙仙迹的道经——《墉城集仙录》。足见道教主张,大道面前,人人平等。 并且道教认为女子修炼,一般要比男子快。这是从命理和性理的角度上来看的,从命理上讲 ,女子心宫(性)与丹田(命)的距离比男子近;从性理上讲,“男动女静”。所以道经常讲“ 男子修行十年可成,女子修行三年可成”“男子伏气三年,女子一年可伏”,就是这个理由 。然而事实上什么东西都不是千篇一律的,由于后天人的身体素质、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修炼成功也不能以具体的时,间来论断,并不限定为十年或者三年。加之男子修炼和女 子修炼入手功法亦不尽相同,略有差别。命功过关后,即表明男子已“降白虎”,女子已“ 斩娇龙”,往上的功夫,完全一样。得道成仙后,也有高下之分。
返本还原
返本还原就是修炼中经常讲的顺则成人,逆则成仙,这是道教修道的基本原理,指在体内模 仿宇宙反演及其反演过程,将生命归还虚无,致力于超越有限生命。道教内丹认为,人和自 然演化关系是道(神)生气,气生精,精生形,此为“顺生”;而人性命双修则应逆之而行,即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此为“逆修 ”。此理论被道教炼养家广泛采用,尤其是在内丹修炼中。这种理论来源于老子《道德经》 第二十五章:“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意思是说道生万物,万物又会返还于道;人亦如此,人由大道化生,最终还是要还原于道,即修道成仙。 当然还可以用一个更贴近的词语来形容,那就是返朴归真。道教认为人若以“道”为准则, 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修炼,就可以返本还原、返朴归真,和大自然之“道”融为一体,处于一个永恒不变的境地而成为神仙,故老子说“谷神不死”见 《道德经》第六章。。其实,返朴归真的意思为修炼者通过修炼性命、摒弃情欲和 伪性,返归纯朴天真的本性,如同赤子,而与道同一。其来源于老子之“道”的人生观—— 清虚以自守,柔弱以自恃。见《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后来道教内丹修 炼者认为内丹之道就在于逆万物顺行之道,竭力使万物合而为三(精、气、神),三复化为二 (气、神),二复归一(神),一归于道。并认为这是“夺尽天地冲和之运,阴阳化机之妙” 见元陈致虚《金丹大道》。,最终达到重返本源,常住永生。 这种理论在《性命圭旨》中被称作“顺逆三关”,所谓三关,即初关、中关、上关。初关也就是炼精化气之时,要注意“火逼金行颠倒转,自然鼎内大丹凝”。中关就是炼气化神,要 注意驾运河车,自太玄关逆流至天谷穴,气与神合,再下降至黄房,所谓“乾坤交媾罢,一点落黄庭”。上关就是炼神还虚,守一抱元,以神归于毗卢性海。 据明黄宗炎《太极图辨》和《宋元学案·濂溪学案》记载,陈抟的太极图用的就是返本还原的道理。书曰:“周子得此图,而颠倒其序,更易其名,附于大易,以为儒者之秘传。盖方 士之诀,在逆而成丹,故从下而上;周子之意,以顺而生人,故从上而下。”
法梯航
法梯航、斋醮祭炼是道教既度己又度人的原则之一。修道之人,依次而上,掌握法,为自身修炼打开方便之门。法者,道也、术也。《洞玄灵宝太上六斋十直圣纪经》:“道者, 灵通之至真;术者,变化之玄技也。”书符、念咒、受等,统称为法。 符在道教中被视为天神降授、精气结成,通常又被称为云篆、符字、八显、玉字诀、天书、 龙章、凤文、玉牒金书、琅虬琼文、金壶墨汁字、紫字、宝诰、丹书等。《洞神八帝元变经·服符见鬼第五》说:“符是天仙役之神文,学者灵章之秘宝。”《三洞神符记》也说:“ 符本结于空,太真仰写天文,分置方位,区别图名,符书之异。符者,通取云物、星辰之势。书者别析音句、铨量之旨,图者画取灵变之状。然符中有书,参似图象;书中有图,形声 并用。故有八体六文,更相发显。” 者,道士授受佩带在身上的修持戒行的符图秘文。拥有法者,既可以护身保真,摄灵制 魔,出入无间,长生度世,与道契合,又可以通过斋醮祭炼,救拔生灵。道教认为不但要修 炼自己,而且要度化他人。己身修炼成真,无所不通,无所不晓;他人沉沦于尘俗,因轮回 而坠入地狱。此时应用纯真之体,所学法,通过斋醮炼度,使之自然一真澄湛,与道合真 。这样不但炼就了自己的造化,检验了自己的功力,而且度化了他人。
在道教炼养中,啬指爱惜保养之意。老子曰:“治人事天,莫若啬。”见《道德经 》第五十九章。意为治理天下,奉敬上天,均要爱惜精神,积累精力。因为精神不 妄泄,就能够心德备全;心德备全,就能够回归到自然的本性。治理国家理应如此,修道者 当然也应该这样,修炼若能啬,就可以长生在世。因为“啬以治人,则民不劳;啬以治身, 则精不亏”。见高延第《老子正义》。《韩非子·解老》亦曰:“啬之者爱 其精神,啬其智识也。”河上公曰:“啬,爱也。治身者当爱精气而不放逸。”见 《老子河上公注》。《老子想尔注》也说:万物皆含道精,精为道之别气,而人则 是精车,想要保住精气,百善当修。至此啬宝精气成为道教修炼成仙的一个重要原则。 其实气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物,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根本物质。气的范围很广,包括自然界云雾之气、人体呼吸之气、阴阳五行之气、生命运动之气、精神灵秀之气以及先 天的元气、精气、道气等。最早提出气的是西周时的伯阳,他以气来解释地震,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丞,于是有地震。” 见《国语·周语》。此后古人一直用“阴阳之气”、“天地之气”来说明自 然界和社会秩序的普遍联系。而道教则将其与生命联系一起加以阐述,庄子曰:“生也死之 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炁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炁故万物一也。”见《庄子·知北游》。可见在老庄思想中,气是组成 和联系天、地、人和万物的始基:万物聚则成形,散则为气。因此庄子认为生命必须守气才能够长生,说:“我守一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见《庄子 ·在宥》。何谓守一炁“老子云,得其一万事毕。所谓一者,先天真一之气,即所谓天地之精,亘藏于阴阳之宅也。何以守之炁亦曰:慎内、闭外而已”。见陆西星《南 华真经·副墨》。庄子虽然没有直接解释守一,但他对于养气有一段精辟的论述, 他说:“吹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 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见《庄子·刻意》。比生命更进一步的是, 道教还将“气”与其神仙信仰结合在一起,认为: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通天下者一气 耳,人在气中,气在人中,万物皆须气以生。人的生老病死,吉凶祸福,皆由气主宰;在体中,气既联系着形,又联系着神,因此通过炼气既能炼形又能修神。如《管子·枢言》说: “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心者,心也。故曰: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就是说气即是“道”,万物皆由此而化生。至于神和人,也是因气而成,《老子想尔注》曰: “一者,道也,散形为气,聚则为太上老君。”《三天内解经》云:“幽冥之中,生乎空洞,空洞之中,生乎太无,太无变化玄气、元气、始气,三气混沌相因,而化生玄妙玉女。玉 女生生后,混气凝结,化生老子。……老子者,老君也。”《云笈七签·道 教三洞宗元》曰:“原夫道家由肇,起无先,垂迹应感,生乎妙一,从乎妙一,分为三元, 又从三元变生三气,……三元者,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从 混洞太无元化生天宝君,从赤混太无元化生灵宝君,从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宝君。”可见道教 最高神三清由“气化”而来,同样三清之下的神仙,亦由“气”构成,如《道藏》第24册63 2页中即有“玉帝,在道教即三清之化”。又《管子·内业》:“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 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这里的“精”实际上就是指的气,她是气中更为精细的部分。道 教认为一个生物拥有的精气越多,它的生命力就越旺盛,不仅能坚固肢体,而且七窍与脉络 畅通,精力充沛,智力发达。同时还认为形气构成人的身体,保持精力充沛,不让精气耗散 ,才能保持身体健康,生命力旺盛。如果精气一旦离开,生命也就离开人体而去,只留下一 个臭皮囊。因此修道者要自觉地由意识转变为无意识,调节人体自律神经活动,从训炼呼吸入手,来保精固气。管子说:“不以物乱心,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德。以有神自在身。”就 是告诉人们如何去守精保气,即不要因物质的享受和感官的愉悦而使心乱气散。这里的“神 ”就是精气在体内聚成的神。可见一个人如果能把精气汇聚到自己身上,并使之不散,“乃 能穷天地,被四海,中无惑意,外无邪淄,不遇人害,谓之圣人”。见《管子·内 业》。也就是成神成仙了。 千百年来,道教修道之士始终以守精固气作为成仙之首要。他们把精气神视为生命之三宝, 提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的修炼方法。合道即可长生不死,成为 神仙。《金丹大要·上药篇》云:“精气神,三物相感,顺则成人,逆则成丹。何为顺炁一 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何为逆炁万物 含三,三归二,二归一。知此道者,怡神守形,养形炼精,积精化气,炼气合神,炼神还虚 ,金丹乃成。” 在爱惜保养精气的同时,还要注意到人与天的问题。老子说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 ,人亦大。人在四大之中,赖于天地而生存,得于道体而长生。所以修道之人既要考虑人体 这个小环境,也要考虑到天地宇宙这个大环境,这样才能够将自身的精气与道炁 相通,达到修炼成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