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内丹修炼上篇(2)
点击量: 时间:2020-05-26
三丰派的丹经著作很多,清人李西月辑成《张三丰全集》,主要经典有《大道论》《玄机直讲》《玄要篇》等。
千峰派由清末千峰老人赵避尘所创,为道教内丹流派。尘,道号顺一子,北京昌平阳坊镇人,晚年号千峰老人。生于清咸丰十年 (1860年),光绪初年时得便血之病,遂随母入千峰山桃园观(今西山桃园观),拜刘明瑞道长为师,尽得南派丹法真传。后又于光绪二十一年三月(1895年4月)到金山寺拜了然、了空禅师,学得柳华阳丹法真诀,到民国九年(1920)时开始收徒,传授丹法。其中弟子薛自元,字壬东,道号玄极子,奉天锦县人。自幼好玄术,二十一岁得赵避尘秘授师传。弟子赵潜虚,自幼好玄学,遍访名师数十年,此中研究过物质材料学、唯物哲学、唯心哲学、佛学、宋明理学、汉学、训诂学,最后转攻性命学,潜心研究老庄之学,颇多会心,认为这是“安身立命之学,终身受用之哉”见赵避尘《性命法诀明旨·序》。由此形成了千峰派,全称千峰先天派。
千峰派丹法为北宗清静功法,主讲性命之学,并吸收了佛教禅宗功夫,入手时要求先观两眉之间的祖窍,并看鼻准,方法简单,易于入手。此派丹法属龙门正宗,师传清晰,加之今天尚有传人,为当代学习道教内丹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道教历来讲究男女平等,认为妇女只要根据自身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同样可以修炼成仙。具体来讲,女丹分为七大派:第一,南岳魏夫人派。也叫存思派,以《黄庭经》为宗。强调存思身神,积气成真。第二,谌姆派。也叫外金丹派。由谌姆传许逊、吴猛。奉许逊《石函记》、吴猛《铜符铁券文》为经典,传天元神丹之烧炼服食,兼以符修炼。第三,中条山老姆派。也叫剑术派。以剑术修炼成道,分“法剑”和“道剑”。第四,谢仙姑派。仙姑名谢自然,身为童女时即修道,所以又叫童女派。童女尚未行经,身中元气自然充满,可以不必筑基,可直接从辟谷、休粮、服气、安神、静坐入手,以清静无为法得道,有《太清中黄真经》专讲此道。第五,曹真人派。曹真人即曹文逸,她以清心寡欲,神不外驰,专气致柔,元和内运为宗旨,奉《灵源大道歌》为主经。第六,元君派。也叫清静派。元君为孙不二,也叫清静散人。传太阴炼形之法,从斩赤龙入手,有《孙不二元君法语》《坤道功夫次第诗》等专讲此法。第七,女子双修派。分上、中、下三乘,上乘有双修双成之诀,中乘有采阳补阴之术,下乘有养阴驻颜之方。
由于女丹比较繁杂,加之长期的封建社会的思想束缚,妇女修炼比男子要困难得多,曾有许多有志于修炼的妇女误入歧途,如“有笼统乾坤,不知与男丹有别者;有皈依玄门,以男子脐下一寸三分中之气穴,误指为女子玄关者;有不知女子修行,以斩赤龙为急务者;有自高自恃,不求明师口诀,妄斩赤龙者;有执著玄关,积气成疾,反以致死者;有斩赤龙后不知男丹火候,功夫,次序者;有气字未化,忧成包块,尤想成仙者;有误信三姑六婆,降仙,扛神,走阴,观花,观水之说,颠风失性,或诱出淫室者;有暗引良女作人炉鼎,已作黄婆,因而自败名节者;有良女为御女家所惑,甘作炉鼎,以求成仙,继而败名节者”见清贺龙骧《女丹合编·序》。可见妇女修炼与男子相比更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北 派
北派亦称北宗,尊王玄甫为一祖,钟离权为二祖,吕洞宾为三祖,刘海蟾为四祖,王重阳为五祖,俗称“北五祖”,为道教内丹修炼的重要派别。
刘海蟾姓刘名操字宗成,号海蟾子,又字昭远。五代燕山 (今北京西南宛平)人。在辽应举,中甲科进士,事五代燕主刘守光,官至丞相。平素好性命之学,崇尚黄老之道。相传一日一道士拜谒,自称正阳子,海蟾师之以宾礼,问其姓名,默而不答。向海蟾索要十枚铜钱和十只鸡蛋,间而相垒而不坠。海蟾惊呼曰:“危坠!”道人即笑曰:“相公地位比这更危险!”
说完,弃鸡卵、铜钱于地,长笑而去。海蟾忽然开悟,于是散家财,辞官职,离妻别子,易道服,远游秦川。他常往来于华山与终南山之间,复遇正阳子授以丹诀,后得道仙去。曾有歌曰:“醉骑白驴来,倒提铜尾柄;引具碧眼奴,担个独胡瘿;自忘尘世事,家住葛洪井;不读黄庭经,岂烧龙虎鼎;独立都市中,不受俗人请;欲携霹雳琴,去上昆仑顶;吴牛卖十角,溪田耕半顷;种黍酿白醪,便是神仙境;醉卧古松荫,闲立白云巅;要去即便去,直入秋霞彩。”后以道授董凝阳、张宗阳,乃遁迹于终南、太华之间,不知所终。道教全真道尊其为北五祖之一。元世祖封其为“海蟾明悟弘道真君”。元武宗加封为“海蟾明悟弘道纯佑帝君”。
王重阳是北派实际的开创者,姓王名中孚,字允卿,又名德威。宋末金初咸阳 (今陕西咸阳)人。父王百万,为地方豪门贵族,母王氏安人,孕二十四月而生之。生而聪颖,自幼超群,七岁诵经,月以千数,二十岁贯通百家诸经。及长,体态端庄而雄伟,须美而髯佳,风流倜傥尚义好侠,宽怀大度而不拘小节。中孚自幼文武皆习,尤擅弓马,于金熙宗天眷(1138—1140年)年间在应武举试,中甲科,故易名德威,字世雄。然而社会不安,世事纷乱,德威一身功名而不能为官,目睹金兵之暴戾,遂退隐于终南刘蒋村,终日意志消沉而放荡自适,疯疯颠颠而意不可测,世人称之为“王害风”。并讽曰:“昔日庞居士,如今王害风。”直至金海陵王(1149—1161年在位)完颜亮正隆(1156—1161年)四年(1159年),年已四十八岁,取仕不进,忽自叹曰:“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四十而不动心,余犹碌碌如此,不亦愚乎?”又曰:“余九岁方省事,祖父享年八十二,父享年七十三,观此递减,即活至古稀七十之年,又能有几日!”于是在甘河镇(今陕西户县境内)遇钟、离二仙点化后,捐弃家室财富,修炼道术,出家云游于终南山一带。遂改名为喆,字知明(亦作知名),道号重阳子。金世宗大定(1161—1190年)元年(1161年),在南时村作封高数尺、塘深数丈的墓穴,上挂“王害风灵位”之牌,而入居其中,自号“活死人墓”。三年(1163年)迁至刘蒋村,与和玉蟾、李灵阳结茅庵以居之(即今之陕西重阳万寿宫),常携歌行饮于道中。七年(1167年)自焚其庵后,于山东昆嵛山(今山东牟平县东南)一带布道,收当地富豪马钰为徒,马钰为其筑庵居之,命名为“全真”,由此,凡追其道者,皆号“全真道士”,于是全真道正式确立。
在山东文登、宁海、莱州等地传道立会期间,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故“凡立会必以三教名之”,“劝人诵《道德经》《般若心经》及《孝经》”等,大定八年 (1168年)八月迁居文登姜实庵,九月居县北苏翁庵,次年(1169年)四月创立“三教金莲会”,五月创“三教七宝会”于文登,“三教三光会”于福川,“三教玉华会”于登州(今山东蓬莱),“三教平等会”于莱州(今山东掖县)等,广收弟子,大力发展全真道。
金大定十年 (1170年)一月在大梁(今河北开封)羽化登仙。著有《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重阳立教十五论》等。
王重阳一生致力于道教及其内丹修炼的发展,首创道教全真派,广招门徒,著名者有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世称“北七真”。“北七真”又分别创立遇仙、南无、随山、龙门、嵛山、华山、清静七派,极大地弘扬了全真教,在道教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丘处机号长春子。元代山东登州栖霞人。生于金皇统 (1141—1149年)八年(1148年)正月初九日。自幼敏捷聪慧,博而高才,眉宇轩昂,举措高雅。年未弱冠,志慕玄风。十岁出家,十九岁入道,二十岁于昆嵛山栖霞洞拜王重阳为师。大定(1161—1190年)九年(1169年)王重阳羽化后,他随师兄马丹阳等护灵柩守孝三年。大定十四年(1174年),与马、谭、刘在陕西县秦渡镇真武庙中,月夜各话其志,各表目的及去向。最终以马钰为掌教人而留守刘蒋村,谭、刘二人东去洛阳,丘西入銵溪(今宝鸡市附近)而定。于是处机穴居修炼六年后,又迁隐陇州龙门山潜修七年。此间儒经道典无不涉读,尤喜诗歌词赋。他行时一蓑一笠,居则胁未沾席,日乞一食,寒暑不异,苦苦追求着祖师之玄风,很快声名四振,从之者不计其数。1185年受京兆统军夹谷公疏请还刘蒋村主持修葺重阳故居,命名为祖堂。此时,全真道已成为北方大教,上显于朝廷,下示于民间。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金世宗问之以保身养命之术,丘答曰:“抑情寡欲,养气熙神。”世宗大悦,赐主万春节醮事。不久,丘乞旨还山。金章宗明昌(1190—1196年)元年(1190年)丘处机自陕西东回归故里栖霞县,建太虚观居之。章宗末年,赐得《道藏》一部。此间山东达官贵人,“皆相为友”。金宣宗贞佑(1213—1217年)二年(1214年),蒙古势力进入中原,金被迫迁朝汴梁(今河南开封)。不久山东发生反金起义,金廷派附马都尉仆散安贞率兵讨伐。时登州、宁海不服,附马都尉请丘处机前去安抚,“所至皆投戈拜命,二州遂定”。于是声名大振,三廷(宋、金、元)皆相结纳。金、宋诏至,皆称病不前。金宣宗兴定(1217—1222年)三年(1219年),远在西域乃蛮国的元太祖成吉思汗派近臣刘仲禄、札八儿持诏奉请。丘观天下之势,欣然应命,乃于次年(1220年)喜携尹志平等十八弟子自山东莱州启程西行。跋山涉水,呕风呖雪,行经数十国,旅途万余里,终于在元光(1222—1224年)元年(1222年)到达印度大雪山阳坡(今阿富汗境内),时历三年。成吉思汗举行隆重庆典,于行宫内接见了丘处机,问以治国之方,长生久视之道。丘答曰:“敬天爱民为本,清心寡欲为要。”成吉思汗听后,深有感慨,半载未游猎。至此,元代统治者停止了野蛮杀戮的行径。成吉思汗呼之为“神仙”,命左右录其所言,命名为《玄风庆会录》。元光二年(1223年),丘乞还东归,赐之礼物拒不收,成吉思汗特下诏免全真道赋税差役,发给丘金虎牌、蛮书,命其掌管天下道教,又派兵士千人护送。处机西游,基本上奠定了全真道在元代兴盛之基础,是全真道史上的大事。回归途中,所及之处迎之者接踵而至达数千人,所居之处门庭若市,每逢启程时,均有拥马首以泣者。及入汉地,四方道众不远千里而来,所过城市皆相挽留,盛况空前。1224年,丘回居燕京天长观(今北京白云观)。不久,丘处机建立了八个教会,广招弟子,开坛演教。于是燕京名豪富绅争相捐赠,修建宫观。全真道又一个教派——龙门派诞生了,有尹志平、李志常、宋德方等大批弟子。致使全真教达到了鼎盛阶段,“教门四辟,百倍往昔”,“至于国朝(元)隆兴,长春真人起而应召之后,玄风大振,化洽诸方,学徒所在,随立宫观,古往今来,未有如是之盛也”。
丘处机提倡道、儒、释三教平等。著有《摄生消息论》《大丹直指》《銵溪集》《玄风庆会录》《鸣道集》等。
元太祖二十二年 (1227年),丘处机羽化登仙于北京,其遗壳葬于白云观的处顺堂(今白云观的邱祖殿),四方弟子来会者达万余人。元世祖至元(1264—1295年)六年(1269年)追赠为“长春主道演教真人”,元武宗加封为“长春全德神化明应真君”。清乾隆皇帝赞其曰:“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止知济世有奇功。”
马钰名从义字宜甫,后更名为钰,字玄宝,小字山侗,号丹阳子,人称“马丹阳”、“丹阳真人”。山东宁海 (今山东牟平)人。其母孕时梦见麻姑赐丹一粒而吞之,觉而分娩,时金太宗天会(1123—1135年)元年(1123年)五月二十日子时。生时体有火色,七日方消,手握双拳,百日乃舒。自幼诵读儒经,年弱冠而能歌赋。然不溺功名,尤喜针灸疗法。父甚爱之,让其看管家中库存的财物。丹阳常施之以济人而无私心,得“轻财好施”之名。同时,对道家思想亦颇感兴趣,儿时就能诵乘云驾鹤之语,梦从道士登天;及长,亦愿学长生不老之术,喜诗好酒,怡然自乐而不屑于世务。曾自赋云:“抱元守一是功夫,懒汉如今一也无,终日衔杯畅神思,醉中却有哪人扶。”乡人皆不解其意。金大定七年(1167年)七月,王重阳自终南山来宁海传播全真道,见面一句:“终南不远三千里,特来扶醉人,宿缘仙契有知己之寻耳。”令丹阳大吃一惊,遂拉妻子孙不二拜于王重阳足下,以王重阳为师,出家资为其筑庵,名曰“全真庵”,从此,入道者皆称“全真道士”,全真道正式建立。
此后,王重阳授以金丹秘诀,仙道方术予丹阳,使其渐渐得道。一日,重阳欲携其西游,丹阳初为家事所累,难以下定决心,经王重阳不断开化,遽以家资付与儿子庭珍等,与王重阳偕为水云之游。据说,丹阳梦中作诗曰:“烧得白,炼得黄,便是长生不老方。”重阳遂更其名曰钰,字玄玉,号丹阳子。丹阳追随王重阳,先居昆嵛山烟霞洞,次居文登苏氏庵;又居宁海金莲堂,后达汴梁 (今河南开封)王氏旅社。大定十年(1170年)王重阳羽化,丹阳集资将其遗蜕葬之京兆刘蒋村,筑庵居三年,“修真功,积真行。服纸麻之服,食耕粮之食。隆冬祁寒,露体跣足,恬然不之顾,唯一志于道。”孝满,东归宁海,矢心向道,遂往来于京兆(今陕西西安)山东间布教传道。丹阳守道,安贫慈下,不用人一钱,不接人一物。世人赞曰:“启迪全真,发挥玄教也。”丹阳待人接物谦虚谨慎,广收弟子,认真布道,努力宏扬道教之真精神,将王重阳创建的全真教进一步宏扬光大,“其安心定性则清虚淡泊,其接物导人则慈爱恺悌,由是远近趋风,士大夫争相钦慕而师友之”,于是全真教“遇仙派”诞生了,丹阳遂成为全真教“遇仙派”的创始人。度化了于志道、李大乘、杨明珍、曹调、刘真一、李志远、李道谦、孙德等一大批弟子。
其著述有《洞玄金玉集》《丹阳神光灿》《渐悟集》,及其弟子王颐中收集编辑的《丹阳真人语录》等书。因其对后世的影响,元世祖至元六年 (1269年),封其为“丹阳抱一无为真人”,武宗加封为“丹阳抱一无为善化真君”。世称“丹阳真人”。
谭玉,字伯玉,金代宁海 (今山东牟平)人。生于金太宗天会元年(1123年)三月一日。生即仙骨附身,六岁坠井中而浮于水上,后卧于海水中而神情自若。既入学,聪慧敏捷,同龄之人莫能及之。十岁即能赋诗,一日诗兴大发,手指葡萄架,颂曰:“一朝行上青龙架,见者人人仰面看。”略见其志向远大。于世倜傥不事边幅,以孝义著称。其为学,于经史百家无不涉躐,尤功于书法。因醉卧风雪中而受风痹,瘫卧于榻,四处求医,毫不见效,遂于室中求于北斗,忽大梦一场,顿悟一心奉道,才是正果,于是决心向道。适逢王重阳自终南山来宁海传教,时为大定七年(1167年)七月,王重阳居于马丹阳为其修建的“全真庵”中。谭玉闻讯后,即拄杖求谒,祈求治疗仙方。重阳终日闭门不见,谭玉只得苦守门外,昼夜不移,据说门忽自开,重阳大喜,说是“仙缘”所契,乃召之留宿庵中,夜同衾共寝,重阳令之展抱其足。倾刻,谭玉顿觉周身流汗;如卧蒸笼,比及拂晓,下床视之,旧病痊愈。遂求重阳收其为弟子,终身侍奉于左右。重阳欣然允之,授之以四字秘诀,赐法名曰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
金大定八年 (1168年),处端弃家别妻,开始了他的云游生涯。隐居昆嵛,居延真(道观),抵汴梁(今河南开封),宿王氏旅舍。大定十年(1170年)王重阳羽化于汴梁,处端与马丹阳守孝三年。十四年(1174年)后,隐遁于河南伊洛间,承师志,弘全真教义,精心布道,一进名振京洛。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马丹阳飞升后,掌教于全真道。与其徒努力修行,共振道业,继承并发展了全真教思想,形成全真教中的“南无派”,拥有杨理信、胡宗玄、马微善、刘至洞、周妙超、陈仙后、朱立刚、许去乾等一大批传人。
处端十分重视全真思想的宣传,劝戒人们断恩爱缠绵,出家修行,称人生短暂,终日为名利劳碌奔波,历波涉险,身陷苦海,于身不利。处端修道,主张内丹,不崇符烧炼,大略以识心见性,去情绝欲,忍辱含垢,苦己利人为宗。通过清静无为,明心见性来修炼成真。指出人心之所以被蒙蔽,本心之所以不明,是人在一切境上产生了贪、嗔、痴三种毒孽,故而只有消灭各种不纯意念,才能最终解脱,故曰:“轮回生死不停,只为有心。”“若一念不生,则脱生死。”主张修道之人除情割爱,挫锐捎强,降伏灭尽不善之心”。其方法是清静无为,若“十二时中念念清静”,就会“自然神气冲媾冲和”,得见“父母未生时其性本来面目”。故曰:“朝昏懒慢修香火,十二时中只礼心。”主张忍耻负重。据载,大定十五年 (1175年),处端乞食于磁州二祖镇,一狂徒问曰:“尔从何来?”遽以拳击其口,致血流齿折,而容色不变,吐齿于手,舞跃而归于中。见者咸怒,欲使讼于官。处端但云,谢他“慈悲教诲”,故马丹阳在关中赞曰:“一拳消尽平生业。”处端承全真教风,主张道、儒、释三教合一。处端从中吸收儒家文化,受儒家思想所感染,入道后遂将儒家思想融入道家思想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他在劝人出家修道的同时,也劝人尽忠尽孝,如《谭先生水云集》曰:“内侍孀亲行孝道,外持真正合三光。常行矜悯提贫困,每施慈悲挈下殃。”同时也不排拆佛教思想,云:“认取自家心似佛,何须向外苦周游。”指出“三教由来总一家,道禅清静不相差,仲尼百行通幽理,悟者人人夸彩霞。”这些思想大都见于《水云集》中。
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 (1187年),皇帝召见,问之以养生延命之理,答曰:“惜精全神,修身之要;端拱无为,治天下之本。”世宗甚喜,令其居天长观(今北京白云观)。越明年,乞还山东。不久因世宗念之,又回至京师,居世宗赐建的修真观。特为世宗主万春节(世宗生日)醮事。金章宗承安(1196—1201年)三年(1198年),召其见于殿,问以养生延寿之秘诀,答曰:“无为、清静、少私、寡欲。”又问以性命之奥,以“心运气,是皆无为自然斡旋造化玄元至道不为而成者”作答。再问治国及边境之事,皆适章宗之意。章宗甚异之,遂曰:“先生凡有所问,而必知之,何也?”玉阳释曰:“镜明犹能鉴万物,而况天地之鉴,无幽不烛,保物可得而逃。所谓天地之鉴,自己灵明之妙也。”章宗感而慨之曰:“清明在躬,气志如神,嗜欲将至,其兆必先,先生之谓也。”次年(1199年),乞还乡养母,章宗特赐之“体玄大师”。玉阳竭力宣扬全真玄风,常与太宗、将军、巡检、县令、押司等文武官员,以及各阶层人士匮赠互答,凡劝人,皆以归玄修道,出家修仙为之诫。玉阳创全真道“嵛山派”。平生乐于著述,有《云光集》《清真集》《显异集》等行于世。
金宣宗兴定 (1217—1222年)元年(1217年)四月二十三日,玉阳羽化升仙于天宝观。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追封为“玉阳体玄广度真人”,元武宗加封为“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君”。
郝大通名升字太古,号广宁。又名瞒。金代宁海(今山东牟平)人。生于金熙宗天眷(1138—1141年)三年(1140年)正月初三日。家世为宦族,故富饶。少孤,事母甚孝。自幼通读《老子》《庄子》《列子》,犹喜《易经》,洞晓阴阳、律历、卜筮之术。不慕荣仕,禀性颖异,厌纷华而慕淡雅,渐隐以卜筮自晦。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从关西至宁海传播全真教,见其资禀高古,聪颖不凡,有意感化其出家修,遂背肆而坐。郝曰:“请先生回头。”重阳答曰:“君何不回头耶?”郝颇为所动,遂闭卜肆,前往马丹阳南园,求教于王重阳。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记载,时重阳付之词曰:“言下领悟如走万里迷途,一呼知返盖其根本知觉,分上夙有薰人三力故耳。”郝恍然大悟,忽忙下拜。遂于次年(1168年)母逝后,弃尽财物,入于昆嵛山烟霞洞师王重阳学道。重阳乃赐之名曰:瞒,号恬然子,后又更名为大通。时重阳解衲衣去其袖与之曰:“勿患无袖,汝当自成,善传法之意也。”大通遂携瓦罐终日乞食于市。大定九年(1169年),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四人随王重阳西行传道,留处端与玉阳(王处一)隐居于铁查山云光洞。大定十一年(1171年),处端闻王重阳登仙,马、谭、刘、丘已入关,遂西游访之。意与四人共结庐守孝,因处端以“随人脚跟转可乎”之言激之,遂离开终南山刘蒋村。至歧山遇神人授以《易》之大义。大定十五年(1175年)乙未乞食于沃州,顿悟重阳秘语,涣然开发,遂静坐于石桥下,终日不语,常与小儿辈嬉戏,饥渴不求,寒暑不变,人馈则食,不馈则否。河水泛溢而不动,亦不伤;亲戚看之而不答,亦不收赠,如此者六年,人呼不语先生。如是水火颠倒,阴阳和合,九转还丹之功乃成,遂忻然而起,杖屦北游于真定、邢、洛间,在滦城经神人受在《易》秘义后,开堂演道,远近常听者达数百人。于是广招弟子,以度人利物为己任,四下闻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道教流派——华山派。拥有范圆曦、王志谨、徐志根、张志信、姬志真、孙履道等弟子。天人之蕴奥,昔贤所未发。大定中(1209—1211年),赐号“广宁全道太古真人”。
其创立的新道派称为华山派。著作颇丰,有《三教入易论》《示教直言》《心经解》《救苦经解》《周易参同契简要释义》《太易图》等,今见《道藏》中的《太古集》录有《周易参同契简要释义》《周易象图》《金丹诗》等。
金崇庆 (1212—1213年)元年(1212年)腊月三十日,大通羽化升仙于先天观,行世七十三载,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追赐为“广宁通玄太古真人”,元武宗加封为“广宁通玄妙极太古真君”,世称“广宁真人”。
孙不二名富春。金宁海 (今山东牟平)人。其父为宁海富豪孙忠翊,母夜梦七鹤舞于庭,一鹤飞入怀中而有孕。宋徽宗宣和(1119—1126年)元年(1119年),即金太祖天辅(1117—1123年)三年(1119年)正月五日生。生而柔淑,真懿之态,挺乎自然。自幼聪颖,及长,贯通礼法。略涉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说。喜染墨,好吟咏。其父恋马钰(马丹阳)有真仙之体,遂嫁之。生三子,曰庭珍、庭端、庭皀。金大定七年(1167年)七月,王重阳抵达宁海,筑全真庵于南园,不二与其父及马丹阳终日侍于左右,渐悟分梨十化之奥,遂师从王重阳潜心修道。重阳遂赠以法名“不二”,号“清静散人”。授以天符灵秘诀。大定九年(1169年)冬,马、谭、刘、丘随王重阳西游汴梁(今河南开封)等地。不久,王重阳羽化登仙,大定十二年壬辰(1172年)马、谭、刘、丘负柩归终南刘蒋村,不二闻之,迤逦西迈,穿云度月,卧霜眼雪,毫不叫苦,所及之处皆大力宣传全真教思想。大定十五年(1175年)夏,抵京兆赵蓬莱宅中,得与丹阳相见,同契玄机。后出关游洛阳,居凤仙姑洞,广招门徒,弟子如云,遂开创了道教全真道之清静派。
其著有《孙不二元君法语》、《孙不二元君传述丹道秘书》等。
金大定二十二年 (1182 年 ) 十二月二十九日,不二沐浴更衣后,跌坐而化,时彩云浮空,仙乐缭绕,香风散漫,瑞气氤氲。元世祖至元六年 (1269 年 ) 追赠为“清静渊真顺德真人”,元武宗加封为“清静渊真玄虚顺化元君”。 可以看出北派与南派不同的是,北宗以性为主,先性后命,始终强调明心见性为首务。同时为了达到斩断情欲,与天为徒的目的,要求修炼者苦己修行,出家修炼。在具体修炼方法上,则主张清修丹法,有顿悟和渐修之分,这都是南派所没有的思想和方法,从而形成了与南派相对应的内丹派别。
第二篇 斋心
尊道贵德
清静寡欲
净明全真
积功累德
性命双修
道法自然
和光同尘
我命由我
男女皆修
返本还原
法梯航
啬宝精气
形神相依
实证实修
导 论
道教内丹修炼认为,在入手之前和炼丹过程中,都要注意斋心,也就是要洁净身心,这样才 能为修炼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如庄子讲的“心斋”,李西月讲的“调心”,李道纯讲的“正己”,刘玉讲的“净明全真”,都说明了这一点。围绕这一中心,道教总结了一系列为内 丹修炼服务的斋心理论与方法,如尊道贵德、清心寡欲、净明全真、积功累德等,并且这些 理论与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道教义理的完善而不断深化。道教内丹修炼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修得肉体大罗金仙,与道合体,内体于道,外显于德。这种道德观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社会伦理相融合,最终形成了道教内丹修炼的伦理思想。这些思想除了道教本身的义理外,甚至还包括儒家的三纲五常和三崇四德。难怪大多修炼之人都十分强调五伦八德,就是说男子修炼要讲三纲五常,女子修炼要讲三崇四德。在道教中有专门讲述此道的经典和教派,道教 早期经典《太平经》说:“天下之事,孝忠诚信为大,故勿得自放恣。”见王明《 太平经合校》第543页。对于“忠孝 ”,《太平经》认为“子(女)不孝,则不能尽力 养其亲;弟子不顺,则不能尽力修明其师道;臣不忠,则不能尽力共敬事其君”,这样做, “天地憎之,鬼神害之,人共恶之,死尚有余责于地下”同上第405—406页。 所以要“少为孝子,长为良臣,助国致太平”同上第409页。这显然与儒家《孝经》中主张的开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说法相符合。对于“诚信”,《 太平经》认为,至诚可感动天地,上视天而行,象天道,俯视地而行,象地德而移。这显然 与《大学》和《中庸》所讲的“诚”为“天道”是一致的。 魏晋时,少阳派传人葛洪的炼丹思想直接继承和发展了《太平经》的伦理思想。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抱朴子内外篇》中,内篇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祛病延年等;外篇讲世事藏否 ,人间得失,政治世事等;很显然是内道外儒。书中强调人不能单纯地从修炼方术入手,人生的抱负也不能仅仅是遁隐山林,要想真正修炼成仙还要建功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获得精神解脱和炼得肉体飞升,既做到立时济世,又得超凡入圣。如他说:“上士得道于三军,中士得道于都市,下士得道于山林。”见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明本》第543页。这一方面回避了“大伦不乱”“不臣之慢”的嫌疑,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处理儒道二者关系的时候,葛洪采取的是先道后儒,道本儒末。他认为修炼既可以保德致长生,也可以治世致太平,因为通过修炼可以获得长生,身体不伤,这就是 最大的孝道,这样既可以孝敬双亲,又可以传承弟子,“学仙之人,皆有弟子,以承祭祀,祖宗之事皆未绝”见王明《抱朴子内篇·对俗》第51—52页。这段文字就很好地解决了儒家祖先崇拜和道教神仙信仰之间的矛盾。因此葛洪提出了修仙必须积累善行 ,建立功德,慈善为怀,助人为乐,而这样做的目的就要解“心魔”的问题,在葛洪看来,炼气化神后,要出“阳神”,除“心魔”,“心魔”不除,德行不满,就容易“漏丹”,出 不了“阳神”。这一时期,除了《抱朴子》外,还有《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洞渊神咒经》、《西升经》等道教经典继续阐述这一伦理思想。《天师教戒科经》中认为人若能守善行善,做到“臣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内无二心”见《道藏》第30册24262页,台湾艺文印书管本,就可以当“种民”种民:即道教认为的能避免一切灾难病痛,逃脱劫难,上升神仙世界的人。做过坏事的人,如果潜心修炼,改邪归正,“改心为善”,就可以见到太平,度脱于厄难之中,成为后世“种民”,虽有兵病水 害之灾,临危无咎。可见经中认为修炼成仙的前提还是要“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勤事师”、“敬事亲”、“孝事君”、“教仁义”、“行施惠”,这样才能安天下, 静修仙,显然是儒家伦常作为修炼仙道的内容。《洞渊神咒经》则从道之善的角度出发,认为信道就是向善,行道就是践行善,数立善功,积阴德,可求得长生;反之不信道,就不识仙法,就会犯错积恶,定会遭到“天兵诛之”和“鬼兵诛之”。《西升经》更进一步,认为修炼之人,要以扬善抑恶作为生命的第一要素,“积善善气至,积恶恶气至”,善气有益于生命的健康发展,恶气凝结于身,生命就会垂危,而修炼之人炼的就是气,所以要积累善行,来获得生命的光明。这样做也会得到天神的护佑,凡事有成,生命健康,修炼成仙。经曰:“积善神明辅成,天道犹佑于善人。”见《西升经·生道章》。南北朝隋唐至五代,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道教修炼的伦理思想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佛教思潮的影响下,有的恪守传统伦理,继续沿着老的传统往下走;有的部分恪守传统伦理,发生了部分的变化;有的放弃传统伦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恪守传统的是继续沿着汉魏伦理思想,进一步发挥《太平经》中重生修炼、功德成神等思想,这主要以梁陶弘景、唐潘师正、司马承祯、吴筠、杜光庭、五代彭晓等代表。如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和《真诰》,阐述“延年不死”,“不死之道”,“养神不死”,“长生要术”等思想与方法;潘师正著《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一方面肯定道教神仙信仰,一方面主张运用《太平经》守一存思法进行 渐次修炼,并强调学仙当修立善功,认为“功满三千,迁名仙格”。司马承祯著《坐忘论》认为“我命由我,不属天地”,但“修短在己,得非天与,失非人夺”,说明修炼外在的因素都是由自身决定的。吴筠著《玄纲论》、《神仙可学论》、《形神可固论》等,说明神仙可以“积学所致”,但要以苦节修行为基础,以建功立业来充实,认为“致忠致孝,至贞至廉”,就会“咸入仙格,隐景潜化,死而不亡”见吴筠《神仙可学论》。杜光庭著《墉城集仙录》认为“积功未备,累德未彰;或至孝至忠,至贞至烈;或心不忘道,功末及人;寒栖独炼于己身,善行不加于幽显者”“太上以其有志,太极以推其诚”,得为“ 善爽之鬼”“逍遥福乡,逸乐遂志,年充数足,得为鬼仙,然后升阴景之中,居王者之秩,积功累德,亦入仙阶矣”见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序》。彭晓著《红铅火 龙诀》亦讲“死生有命,修短在天”,若有“纯阳之真”,“定无死数”。很显然,他们均认为人只有积功累德,行善不已,才能登上神仙之堂,这是对传统伦理的进一步阐发。
对于部分恪守传统伦理的,是部分受佛教伦理思想的影响,部分保留了道教的伦理思想。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三天内解经》、《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洞玄灵宝一真人说生死轮转因缘经》、《太上洞玄灵宝宿命因缘明经》等经中。这些经典一方面讲积善累德,一方面要求舍身,认为“功德感仙真,自然降仙丹”见《太上洞玄灵宝宿命因缘明经》,“不孝不顺,王法诛之,天亦伐之”见《洞玄灵宝一真人说生死轮转因缘经 》,“舍去吾身,灭息诸贪,身断诸欲;诸恶根本,并皆弃舍,永断烦恼”见《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很显然,前者是继承了道教的传统伦理思想,后者是发挥了佛教的伦理思想。至于放弃传统伦理的,就是否定肉体长生成仙说,认为只有精神才能不朽。如《云笈七签》卷四十九《三一诀》曰:“一切皆有伪非真,生者必死,有者必无,成者必坏,盛者必衰,少者必老。向有今无,寒暑推变,恍惚无常。”强调的就是宇宙间的一切,都要经过生死、有无、好坏、盛衰的过程,不存在永恒的说法,这显然与长生不死说背道 而弛。因此他们认为人要“忘身”“法空”,才能领悟生命的的真谛。如《太上一乘海空智 藏经》说:“三界亦空,三世亦空。知三世空,我身亦空。知我身空,诸法亦空。以法空故,故名海空。”这里的空是指一种修炼的境界,把握好这种境界,就可以得地仙果、飞仙果 、自在果,无漏果、无为果,也就是达到成仙的境界。这种境界当然也离不开传统的伦理思想,只不过他们是一方面号召人们广种福,一方面批评儒家仁义道德的弊端,最终还是倡导 道、儒两家的伦理思想相融合,使儒家的五常发挥更强有力的作用。宋元明清,是道教内丹修炼伦理思想最具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除了出现了《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功过格》等可供修炼者依据的善书外,还出现 了倡导“明心见性”的全真道和专讲“忠孝神仙”的净明道。《太上感应篇》以“太上曰”始篇,依教内而言,盖“太上老君”所述,感应是指人受外界事物影响而引起相应的感情和行为。
该篇约成书于北宋末年,著者不详,实为道众之集成。 全文凡一千二百七十四字。大意说天地和人身有司过之神、三台北斗神君、三尸神、灶神等 ,随时录人善恶。为恶必降至祸,为善必降至福,依所犯轻重夺人寿命,按行善多少成就各等神仙,祸福并延及子孙。列应行善事二十六种,应戒恶行一百七十种,包括坐卧起居、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可见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它是专门宣扬善恶报应、奖善惩恶的第一部道教善书,主张“是道则进,非道则退,积功累德,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穷,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在它的影响下,《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等一大批道教善书于后世陆续出现。《文昌帝君阴骘文》是以文昌帝君的名义颁行的劝善书。阴骘出于《尚书·洪范篇》:“惟天阴骘下民。”原义为默定,后多理解成天虽不言,但能于冥冥中监察人之善恶功过而降赏罚。此文借文昌帝君之口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永无恶曜加临,常有吉神拥护,近报则在己身,远报则在儿孙,百福骈臻,千祥云集,都是从阴骘中来。号召人们“广行阴骘,上格苍穹”,“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其所谓“阴功”,除“朝真奉斗”等宗教行为外,更提倡一些平常可行的社会公德,如剪碍道之荆榛,除当途之瓦石,勿毒鱼虾,勿宰耕牛,勿弃字纸,勿谋人财等。此文篇幅短小,只有五百六十多字,但流传却十方广泛,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皆有此书,而且受它影响,民间就有惜纸会、放生会等。上流社会中亦有抄写此文的。是文注本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文昌帝君阴骘文注》、《阴骘文像注》、《阴骘文图证》等。《关圣帝君觉世真经》是以关圣帝君的名义颁行劝善书。关羽晋号为帝是在明万历末年,清以后因受朝廷崇奉,在民间地位越来越高,故有托名关帝的劝善书问世。该经出于何时不可 详考,只是康熙年间仍未收入《道藏辑要》。其内容盖为劝人“众善奉行,毋怠厥志”。又 称“人心即神”“无愧心,无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一动一静,神明监察”“若负吾教,请试吾刀”。经中还倡导忠孝节义,称“人生在世,贵尽忠孝节义等事,方于人道无亏,即可立身于天地之间”,另外亦讲说若干社会公德。形制短小精悍,凡六百余字,但其影响却很大,传播极其广泛。在此同时,还出现了配套的《功过格》经——《太微仙君功过格》。是经收载于《道藏》洞真部中,是现存最早的功过格。自该经出现以后,在道教和民间出现了大量的功过格经,如《藏外道书》中记录的《十戒功过格》、《警世功过格》、《石音夫功过格》,以及分类整理的《汇篇功过格》、《汇纂功过格》、《广功过格新篇》等;连佛教的功过格《自知录》,也在《 太微仙君功过格》的影响下产生了。 这些善书的出现,使得道教内丹修炼者在修炼过程中十分注重“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 ,强调先行人事,再修阴德,然后才能修炼成仙。如宋董思靖说:“当以我之精合天地万物 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万物之神,以我之魂魄合天地万物之魂魄。如此,天地万物即我精神 魂魄。”见董思靖《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解义》。并认为“守中抱 一,与天相毕,此终不死坏之义也”,就是说人的精神与魂魄“与道同体”、“与天相毕”, 生命就会不朽。华复阳则认为“天人一贯”、“天与人无二理”见华复阳《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注》,说我之心即天地之心,我之炁即天地之 炁,人天彼此感应,“人有死生,性无死生”,人若要超越生死,在于明心见 性,这与道教全真道所主张的观点相一致。 全真道是由王重阳创立于金元时期,经丘处机弘扬,教门大显。该教在识心见性,去情绝欲,忍辱含垢,苦己利人为宗的基础上,主张性命双修。他们将心性、理性、意识比喻成真意 、真神、元神等,总谓之性;将形体、精气、存在比喻成元精、元气、炉鼎等,总谓之命。 王重阳说:“性者神也,命者气也。”见王重阳《重阳立教十五论》。丘处机说:“金丹之秘,在于一性一命而已,性者天也,常潜于顶。命者地也,常潜于脐。顶者性根也,脐者命蒂也,一根一蒂,天地之元也,祖也。”见丘处机《大丹直指》。 并把炼心性、元神叫做“修性”,炼元精、元气叫做“修命”。从修炼程序上讲, 全真派讲先修性后修命,明宋濂说:“南则天台张用成,其学先命而后性。北则咸阳王中孚 ,其学先性而后命。”见宋濂《送许从善还闽序》。这种说法是很符合实际情况的。当然全真道修炼的首务是明心见性,王重阳说:“心生则性灭,心灭则性现也,心灭者是宝。”见王重阳《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所以修炼者先求明心,心 即道,道即心,心外无道,道外无心。丘处机说:“吾宗惟贵见性,水火配合其次也。” 见《长春祖师语录》。牛道淳说:“修行之士必先明心悟性,然后绝虑,方能 养道。”见牛道淳《析疑指迷论》。王常月也说:“应识命在性中,只以见 性为主。”见王常月《碧苑坛经》这个性,实指人的精神本原,属于先天之真性。这个真性不能离开人心,否则就会被妄念遮蔽不能自觉。只有清静身心,万缘放下,一念不动,方可见到本来面目。有此真性,即会不生不灭,本空本净,最终超脱生死、跃出 轮回。真如谭处端言:“凡人轮回生死不停,只为有心。
得山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若一念不生,则脱生死。”见谭处端《水云集》上。净明道奉晋代道士许逊为开山祖师。许逊,字敬之,南昌(今江西)人,又称“许真君”。按 《十二真君传》:“许真君名逊,字敬之,本汝南人也。祖琰、父肃,世慕至道。”《三教源流授神大全》载,许逊生于吴赤乌(238—251年)二年(239年)正月廿八日,其母先梦金凤衔珠,坠落怀中,遂受孕而生。弱冠之年,其事师大洞真君吴猛,受三清之法,博通经史,明天文、地理,历律、五行、谶纬之书,更喜欢神仙修炼之事。据《云笈七 签》记载:一次许逊去打猎,射中一只有孕在身的母鹿,适时母鹿生下小鹿,中箭的母鹿不 顾一切,折回头来伤心地舔小鹿,一会便死去了。许逊见状,心中非常难过,怅然感悟,折其弓矢,锐意神仙之道。 晋太康(280—290年)元年(280年),许逊举为孝廉,时年四十二岁,拜为蜀地旌阳县令。从政期间,公正廉明,吏民悦服,民众感其恩德,遂立祠供奉其像,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许旌阳。后来晋室纷乱,遂弃官东归,遨迹江湖,寻求至道。此间与吴君同游江左,又与郭璞一 同阴止五敦作乱。郭璞被五敦处刑后,他又与吴君共同隐遁,至庐江口,遇船工,化度之,教其服草,授以神仙之术。后遇上圣人传授“太上灵宝净明法”,有斩邪擒妖之道法。不久 游豫章,遇一少年名慎郎,乃蛟炁精所化,数兴洪水危害江西,遂化为黑牛 ,率弟子杀之,为江西翦除水患。自此,许逊道法大显,声名遐迩,求拜弟子甚多。 东晋宁康(373—376年)二年(374年)举家从豫章西山(今江西南昌西山),白日飞升。乡人与 其族人共立祠以祀之。其所遗诗一百二十首,均被刻于竹简,令人探取,以决休咎,名曰“ 圣签”。唐 高宗永淳年间(682—683年),道士胡惠超撰《晋洪州西山十二真君内传》一卷, 大力宣传许逊等十二人仙迹,并花费巨资修复游帷观,竭力宣传许逊的孝道。北宋徽宗政和 (1111—1118年)二年(1112年)封为“神功妙济真君”,因皇帝梦中显灵,为其疗疾,升观为 宫,赐额为“玉隆万寿宫”(宫在今江西南昌西山)。
南宋绍兴间(1131—1163年),相传西山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祈请许真君降临解救战乱,因得许逊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等。元朝时,道士刘玉用“净明”作为教派名称,主要经典为《净明忠教全书》,并奉许逊为教祖,创立“净明忠孝道”。所谓净明,就是人的心如果像太阳和月亮一样,得到“性达心通”性达,指人禀有静。心通指得到光明,合于“圆虚之道”圆者,气之体;虚者气之用。即为净明。其境界为“无幽不烛,纤尘不污,愚智皆仰之,为开度之门,升真之路,以孝弟为之准式,修炼为之方术”见《太上灵宝净明法序》。净明讲 忠、孝、廉、谨、宽、裕、容、忍八极,认为忠是钦之极,孝是顺之极,廉是清之极,谨是 戒之极,宽是广之极,裕是乐之极,容是和之极,忍是智之极。只有具备这八极,才能够“ 集善”,才能够飞仙度人,成为一位至善成仙的道者。 净明修炼法有三个核心,第一就是讲忠孝。这一点是来源于儒家,如《论语》中讲的“臣事 君要忠”“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第二就是讲炼形,这一点是 道教本身固有的传统,但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炼形,而是追求精神上的超升,如《道元正犯 经》说:“明明了了,识吾本形,形中有神,神中有伸,伸中不屈,超达飞升。”第三就是 讲救度,这是渊源于灵宝派的内容,也就是建功业,通过净化社会道德空气为己任,如《真 诠·明善诚身章第三》说:“以我心之真净,化天下之贪染;以吾心之光明,化天下之蒙昧 ;以吾愿之必忠,化天下之迷罔;以我力之无怠,扬我教之无边。”而此中讲得最多的当然 要数忠孝了,因为净明派始终认为治身修内之术,应与外行礼义相符合,把修身之术与仁义 道德结合了起来,这种道德与儒家的忠孝仁义道德没有什么两样,因此他的传扬得到当时社 会的承认与弘扬。总之净明忠孝道要求修炼之人“维忠维孝,克净克明”见《真诠 ·大道敦本章第一》。做到“忠孝为本,立本以成仙”《四规明鉴经·立 本章第一》。就当前条件而言,一个人修炼必须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家庭、有益于自身、有益 于子孙,这样您才能着手去做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