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道武术

道教内丹修炼上篇

点击量:   时间:2020-05-26
     导 论  
 
  道教内丹修炼,以文始派最高,少阳派最大。究其渊源,则始于伏羲、黄帝,开宗于老子,创立于尹喜、张道陵、王玄甫,发挥于两汉魏晋南北朝之刘安、河上公、魏伯阳、左慈、葛玄、葛洪、陶弘景等,阐扬于唐末五代之钟离权、吕洞宾、陈抟,兴盛于宋元之张伯端、王重阳、丘处机、马丹阳、陈致虚等,继传于明张三丰、陆西星、清闵一得、刘一明、李西月、黄元吉、赵避尘等,承扬于当代仙学大师陈撄宁,迄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伏羲时,阴康氏“教人引舞以利导之”,赫胥氏部落的先民“含哺而熙,鼓腹而游”。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懂得养生修炼。  
 
  黄帝时,王乔、赤松子“吸阴阳之和,食天地之精,呼而求故,吸而求精”,黄帝自身则有“移精变气”同上。的切身体验,并问广成子“至道之要”,广成子先是不予回答,过了三个月,黄帝再来问“治身之道”,广成子告诉他说:“至道之情,杳杳冥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心静心清。无劳无形,无摇尔精,乃可长生。慎内闭外,多知为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千二百年,而形未衰。得吾道者为上皇,失吾道者下为士。予将去汝,入无穷间,游无极之野,与日月齐光,与天地为常,人其尽死,而我独存焉。”说完,传授给黄帝《自然经》一卷。  
 
  春秋战国时,内丹修炼术已十分盛行。老子成了内丹修炼的开宗者,因为老子将内丹炼养归就于一个“道”,并指出“深根固蒂”,才是“长生久视”之道。后代内丹修炼者,将其“道德”思想体系,“虚”“无”“静”“观”“精”“炁“神”等概念,“致虚”“守静”“守一”“坐忘”“心斋”等功夫,视为内丹修炼的根本,并将老庄颂扬的神人、真人、仙人、至人、道人、圣人、贤人视为内丹修炼的榜样。  
 
  当时有周朝关令尹喜,善内学星宿,服日月精华,隐德修行,同时代的人都不知道。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后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尽传“道”“德”修炼之法。后人称因尹喜形成的内丹派为文始派,并认为是内丹修炼的最高派别。  
 
  尹喜得道后,将其传给东华帝君王玄甫,王玄甫创立少阳派,从而成为内丹修炼的最大法派。  
 
  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在今四川大邑鹤鸣山创立道教,尊老子为道祖,广泛吸收各种内丹修炼术,如《太平经》中的爱气、尊神、重精的思想和内照、存神、食气、胎息、辟谷的修炼方法,《老子想尔注》中结精、炼气、养神、守戒等修行法门,以及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中“参同相类”的修炼模式,从而成为内丹修炼实际的开创者。  
 
  内丹找到归属以后迅速传播开来,东华帝君一传太极仙翁葛玄,二传正阳帝君钟离权。葛玄得道后,又传丹法于郑隐,郑隐传葛洪,使得道教内丹修炼在魏晋南北朝时继续往下传承。当时内丹著作有《大洞真经》《老子清静经》《五千文经序》《抱朴子内篇》《养性延命录》等经典,提出了诸如静思、存想、存思、存想、存神、内观、内视、行气、导引、咽津、呼吸、辟谷、守一、藏精、调精等修炼方法,进一步完善了内丹修炼术。钟离权得道后,悉传弟子吕洞宾,此二人在唐末五代内丹盛行的情况下,极大地弘扬了内丹修炼的精华,使得后世诸多丹家均奉他们为开山祖师。吕洞宾得道后传韩湘子、蓝采和、曹国舅、何仙姑、刘海蟾、王重阳、程济明、麻衣道者等。  
 
  刘海蟾得道后传张伯端,张伯端传石泰,石泰传薛道光,薛道光传陈楠,陈楠传白玉蟾,在内丹修炼中称为“南派”。王重阳得道后传丘处机、刘处玄、谭处端、马丹阳、郝大通、王处一、孙不二、刘仙姑,在内丹修炼中称为“北派”。此时还有中和南北二派的李道纯之“中派”,陆西星之“东派”,李西月之“西派”,伍守阳、柳华阳之“伍柳派”,张三丰之“隐仙派”,赵避尘之“千峰派”,他们使得道教内丹修炼在宋元以后进一步地向更深层次地发展。 
 
      道  祖 
 
  
 
  道祖为中国春秋战国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道教尊其为道祖—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最初为春秋时的楚国人,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史,“生而白首,故曰老子”见司马迁《史记·老子传》。但司马迁当时对老子的身名事迹也不太清楚,故而又说:“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又以为周太史儋,或“即老子,或非也,世莫知其然否”、“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而到西汉初年老子已成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传奇人物了。后见周室衰微,于平王三十三年 (前737)十二月二十五日辞职而去,青牛薄辇,西出函谷关,因关令尹喜请求教诲,留《道德五千言》后,莫知所终。  
 
  秦汉以来,老子逐渐被神化。东汉明帝、章帝之际 (58—88年),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将老子神化为先天地生的神人,并与“道”相等同,“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顺帝时(126—144年),张陵在巴蜀创立五斗米道,即奉老子为道祖,尊《道德五千言》为主要经典,并宣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则为太上老君”见张道陵《老子想尔注》。首次在道书中出现了太上老君的名称。至此,老子被尊为道教的始祖,长期受到了世人的尊奉。延熹(158—167年)八年(165年),陈相边昭《老子铭》云:“老子为周守藏室史,当幽王时三川实震,以夏殷之季阴阳之事,鉴喻时王。孔子以周灵王廿年生,到景王十年,年十有七,学礼于老聃。世类好道者触类而长之,以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观天作谶,降升斗星,随日九变,与时消息,规矩三光,四灵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化身,蝉锐度世。自牺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这一年(165年)汉桓帝使中常侍管霸之苦县,祠老子;次年(166年)祠老子于濯龙宫见《后汉书·桓帝纪》。襄楷于延熹中上书云:“又闻宫中立黄、老浮图之祠,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图”见《后汉书·襄楷传》。又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后桓帝好神,数祀浮图、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后遂转盛。”可见当时老子已成为神而被世人所崇祀。
 
关于老君的仙迹道经中亦有诸多记载。《魏书·释老志》曰:“道之厚,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授轩辕于峨嵋,教帝喾于牧德,大禹闻长生之诀,尹喜受道德之旨。好异者往往而尊之。”  
 
  晋葛洪《抱朴子》称他:额有三理,足有八卦,身长九尺,耳垂齐肩,穿五色云衣,住金楼玉堂,以神龟为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随行四周,头上雷声隆隆,电光闪闪,气宇昂轩,威风凛凛。《神仙传》卷一中则称:老君者,名重耳,字伯阳。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虽受气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或言老君先天地生,或云天之精魄,盖神灵之属;或云母怀七十二年乃生,生时剖母左掖而出,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或云初三皇时为万法天师;上三皇时为玄中法师;中三皇时为盘古先生;下三皇时为金阙帝君;伏羲时为郁华子,号曰温爽子;神农时为九灵老子,号曰春成子;祝融时为广寿子;黄帝时为广成子,号曰天老;颛顼时为赤精子;帝喾时为禄图子,号曰真子;帝尧时为务成子,号曰茂成子;帝舜时为尹寿子,号曰廓叔子;夏禹时为真行子,号曰李耳,一名禹师;殷汤时为锡则子,号曰斯宫;文王时为文道先生,号曰先生国柱下吏,一云守藏史;武王时,号曰卫成子;成王时,号曰成子;元康五年,化入妇人腹中,托母姓李名聃字伯阳;或云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在吴为陶未公;秦时,号曰蹇叔子;大胡时,号曰浮庆君;汉时号曰王方平;大初元年,号曰仲伊;永寿元年,号曰仆人。  
 
  世祖时,道士寇谦之守志嵩岳,精传不懈,以神瑞 (414—416年)二年十月乙卯,忽遇大神,乘云驾龙,导从百灵,仙人玉女,左右侍卫,集止山顶,称太上老君,谓谦之曰:“授汝天师之经。”此载与《云麓漫钞》卷八所记略同,但《魏书》不采取《史记》老君传承谱系的记法,而另外有一位李谱文为老子的玄孙,称他“以汉武之世得道,领治三十六人鬼之政。”  
 
  南朝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有三个神位与“太上老君”有关。一是第三中位的太极金阙帝君,姓李 (壬辰下教太平主)。二是太极左位,老聃。三是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另外还有五方五老君、中央黄老君、太上火老君等。  
  隋唐以后,道经中也有许多关于老君的传说。《云笈七签》中说:“老君母曰玄元玉女,日精入口,吞而为孕,五行兽卫行,怀八十一年,剖左腋而生,‘生而白首,故号为老子。'”又说:“老君在开冥贤助之时,托生扶桑太常玉帝天宫中,以法授扶桑大帝,号曰太上无极大道君,亦号曰最上至真正一真人,亦号曰太极老君太极真人。”《犹龙传》更为老君加上了各种名号,略与《神仙传》记载相同。说老君从三皇五帝以来,就成为历代皇帝的老师。如神农时的太成子,轩辕时的广成子,帝尧时的务成子等,均是老君的化身。周成王时的老君为柱下史,号经成子;周绍王时西出函谷关,度关令尹喜;西汉文帝时 (前179—前156年在位)降于琅琊,授于吉《太平经》;汉顺帝(126—145年在位)汉安(142—144年)元年(142年)老君降于蜀地鹤鸣山(在今四川省大邑县境内),授张陵《正一盟威秘箓》;北魏神瑞(414—416年)二年(415年),降于嵩山,授道士寇谦之“太平真君”之号;唐高祖(618—627年在位)武德(618—627年)二年(619年),老君降于羊角山,令吉善行转告高祖,“我乃帝祖也。”关于老君历时现世的事迹,道经中记载很多。近世,四川青城山易心莹大师印有《老君八十一化图》。  
 
  唐宋时期,对老子的崇奉达到了极盛阶段。唐代皇室姓李,遂尊老子为祖宗。全国各地普遍建立玄元庙,奉祀老君像,达到了至尊极盛。据《唐会要》卷五O记载:“武德三年 (620年)五月,晋州人吉善行于羊角山,见一老叟,乘白马朱鬣,仪容甚伟,曰:‘谓汝语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贼后,子孙享国千岁。'高祖异之,乃立庙于其地。高宗乾封(666—668年)元年(666年)三月二十日,追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天宝(742—756年)二年(743年)正月十五日,皇帝亲临玄元庙,加号老君‘大圣祖玄元皇帝'。八载(749年)六月十五日,皇帝行幸太清宫,又加号老君‘大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十二月二月七日,加号‘大圣高上大道金阙玄元皇帝’。唐武宗会昌(841—847年)元年(841年)数以二月十五大圣道祖降诞之日为降圣节。”故道教以二月十五为老君圣诞。
 
 宋真宗为避宋室圣祖赵玄朗的讳,致称老君“真元皇帝”。大中祥符 (1008 — 1017 年 ) 六年 (1013 年 ) 八月,颁诏加封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此封号在道教中一直沿用至今。就道教内丹修炼而言,老子是祖述者。因为在《道德经》中有许多诸如“无为”“清静”“守一”一类的内丹修炼经典名言,成为内丹修炼的根本。同时《道德经》中有许多篇章中讲到了内丹修炼的方法和指导思想,如第五十章说:“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 ? 以其无死地。”意思是说,善于修炼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遇到死亡的威胁,犀牛不会用角伤害他,老虎不会用爪伤害他,士兵不会用兵器伤害他,所以他行路时不怕遇到犀牛和老虎,打仗时不需要甲胄护身。虽然老子很谦虚地说这种情况是听说得来的,但是老子本人就是一位擅长内丹修炼的人,他不仅获得了 102 岁的高龄,而且指出了达到“长生久视”的具体方法。老子提出要想“长生久视”,就要“专气致柔”“比于赤子”“啬宝精气”“清静无为”“少私寡欲”“知足常乐”,最终达到“载营魄抱一”不相离。这些记载与《列仙传》所称“老子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完全相吻合,说明老子的修炼功夫已达到了微妙微肖的地步。他所提出的“精气”说,是后来道教内丹修炼启迪的源泉,由此道教提出了“炼己筑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内丹修炼过程。
 
文 始 派 
 
  
 
  文始派的创始人为周朝时的关令尹喜,人称“文始先生”,“关尹子”,在道教中的神位较高。一说他原是周至县龙乡闻仙里 (今陕西周至县)人。一说他是天水(今甘肃天水市)人。  
 
  尹喜本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周康王时为大夫,曾担任函谷关令。《吕氏春秋·不二篇》称其思想“贵清”。庄子将其与老子一起称赞为“博大真人”。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了尹喜受《道德经》的经过:周康王时尹喜为大夫,后为东宫宾友,结草为庐,仰观乾坤之气象,寂心精思以求仙道,号曰楼观。一天,观看到东方紫气西迈天文显瑞,预知有圣人将要出关,求为函谷关令。遇得老子,拜为师,请求至道,老子遂著成《道》《德》上、下篇五千言授与尹喜,喜欣争持诵,奉行道成。  
 
  尹喜得道成仙后,老君授他玉册金文,号文始先生,位为无上真人,并赐紫芙蓉冠,飞青羽裙,交泰霓裳,罗纹黄绶,九色之节,居二十四天王之上,统领八万仙士。传其还以老君所言治国修身之精神,编成《西升经》。另《汉书·艺文志》还载有《关尹子》九篇,已亡佚,今本传于南宋,标为永嘉孙定家所藏,实为唐末作品,五代方士所作,道教尊为《文始真经》。  
 
  就道教内丹而言,文始派为最高法派。因为文始派一传少阳派,二传南华真人庄子,三传西华帝君王骀,王骀又传唐朝人张果老,四传麻衣道者,麻衣道者传陈抟,陈抟传火龙真君,火龙真君传张三丰。他们之中以南华真人庄子和张三丰最为杰出,庄子为先秦道家学派的庄周,字子休,宋国 (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做过蒙地的漆园吏,蒙地在春秋和战国前期属宋,战国后期属梁。故刘向《别录》称其:“宋之蒙人也。”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称:“梁国蒙县人。”此后他一直隐居,生活贫困,但学识渊博,著《庄子》一书。司马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称其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以诋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其实庄子是老子思想的最好继承者,在历史上“老庄”并称,共同建立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但庄子的思想与老子又有所不同,老子贵柔,主张戒盈防满,在现实关系中求得自身的长保。庄子则认为现实关系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严重束缚,主张超脱现实关系而尽情逍遥。庄子同样将“道”视为生天生地的本体,但他又认为并不代表“道”具有质性,不过是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他多次强调“道”是产生万物的本体,但它是非物质的,并举例说“道通一气”,但道并不是气,气是由道派生的。最后庄子将道集中“虚”上,他在《人间世》中说:“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即追求“道”的最高精神境界,在务“虚”上下功夫,做到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从而修道、得道。进而把老子的思想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从内丹角度上看,庄子提出了许多内丹修炼方法,如导引,庄子曰:“吹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见《庄子·刻意》。如守一,庄子曰:“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形,形乃长生。”见《庄子·在宥》。如心斋,庄子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见《庄子·人间世》。由此可见庄子内丹功法的高深。  
 
  张三丰为宋、明间道士,名通,字君实,号玄玄子,因为他平时不修边幅,人们又称他“张邋遢”。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很多,仅名字雅号就有二十多个,如通、全、全一、玄化、玄玄子、三丰、三峰、山峰居宝、君实、思廉、疯汉子、邋遢道人等。其出生地点也不一,有说陕西宝鸡人,有说山西平阳人,有说辽宁积翠山人,有说辽东懿州 (今辽宁彰武西南)人,有说天目山人。又传为张天师的后裔。此间长达一千多年,地域遍及大江南北,皆为神仙幻化之举。据《王征南墓志铭》和《宁波府志》称,北宋时的张三丰北赴汴京的一个晚上,梦见真武大帝降临,传授给他一套奇掌神拳。第二天早晨,正好有一群强盗打家劫舍,张三丰便用此拳掌打败了这伙强盗。此后,他来到武当山继续修炼拳法掌诀,并将所炼之术定为武当内家拳,不久便以此闻名于世。元明时张三丰改字曰君宝、君实,号玄子。传说他体姿丰伟,大耳圆目,龟形鹤背,须髯如戟。一年四季,只穿一件破衣,披一领蓑衣。一餐能食数米,或数月不食。能预知吉凶祸福,人以为神。终生浪游,行无定止。曾在宝鸡金台观死而复活,其徒称他“阳神出游”。多次来往于武当山中,结草为庐,修炼丹道,并预言此山日后必大胜,嘱咐弟子“善守香火”。后又入四川青城山和鹤鸣山中访真揽胜。不久便回到武当山,于明洪武(1368—1399年)十七年(1384年)撰《无根树丹词》,自题为“大元遗老张三丰自记于武当山天柱峰之草庐”,此草庐即今之武当玉虚宫,张三丰最终在此炼成九转还丹。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使者四处寻访他,始终不见其踪影。明成祖永乐(1403—1424年)年间大修武当山,专门为张三丰修建“遇真宫”,并数次遣使觅访张三丰,均不曾遇见。
 
后又修真仙殿,祀奉张三丰铜铸鎏金像,像为身穿道袍,头戴斗笠,脚穿草鞋,神态飘逸,一副仙风道骨的形象。明英宗天顺(1457—1465)三年(1459年),封其为“通微显化真人”。明世宗加封为“清虚玄妙真君”。张三丰平时虽专研于武术,但对道教思想亦有研究,其一生著作颇丰,清人李西月即编有《张三丰全集》,收入《正统道藏》。张三丰认为自古道流分正邪二教,而道、儒、释三教皆为正统,虽然创教者不同,但“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因此“牟尼、孔、老皆名曰道”。他在《大道论》中说:“儒也者行道济时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人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也。”他主张修道者就是修“阴、阳、性、命”之道,并称“三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还认为: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这便是张三丰丹道秘诀的可贵之处。 
 
  文始派功法以虚无为本,以养性为宗,为丹法中最上乘。修炼下手即以最上一层炼神还虚做起,主张修一己真阳之炁,以接天地真阳之炁;盗天地虚无之机,以补我神炁之真机。教人无所有,无所为,无所执,虚之极而无之极,从而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内不见我,外不见人,一无所见,则我通天地,天地通我,我与天地,似契似离,同于大通,“浑入我,同天地”。这便是文始派丹法的最高境界,为出神入化,通向大道之仙径。因为此派专讲以神御炁,不讲炼精炼炁,也不讲火候药物,所以说是一种直指大道的顿修方法。
 
  少阳派的创立人为王玄甫,道经中称之为“少阳帝君”。《金莲正宗记》称其为太上之传人 (太上—金母—白云—帝君),号东华子,称“东华帝君”或“紫府少阳君”,为道教北五祖之第一祖;又称之为汉代人,生而奇表,幼具玄风,白云上真喜而爱之,携入山中,以青符玉篆,金科灵文,大丹秘诀,周天火候,青龙剑龙法授之。后传道于正阳真人钟离权。而《金莲正宗仙源像传》则说帝君姓王,不知其名,世代地里皆不详。得太上之道后隐修于昆嵛山,号东华帝君;复居于五台山紫府洞天,故称“紫府少阳帝君”;后显灵于终南山凝阳洞,以道授钟离子。但《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叙述就比较详细,帝君不仅有名有姓,而且有诞辰日、成道日、籍贯、修炼思想等,文曰:“上仙姓王名玄甫,汉代东海(今江苏连云港西部)人,师白云上真,得道。一号华阳真人,六月十五降世,十月十六上升。”后传道于钟离觉,即正阳子钟离权。有诗一章载《混成集》,其诗曰:“华阳山里多芝田,华阳山叟复延年,青松岩畔离柯下,白云堆里饮飞泉,不寒不热神荡荡,东来西往气绵绵,三千功行好归去,休向人间说洞天。”  
 
  综上所述,东华帝君一般认为是经过:由人而神的过程,即先人后神的过程。但也有生而为仙者,据杜光庭《仙传拾遗》载:“帝君盖青阳之气,万神之先也。居太晨之宫。紫云为盖,青云为城,仙僚万亿,校录仙籍,以禀于老君,所谓王仙者,乃尊高贵上之称,非其氏族也,斯言盖得之欤 !”可见唐以后,东华帝君的地位十分显赫。  
 
  元世祖至元 (1264—1295年)六年(1269年)正月诏封其为“东华紫府少阳帝君”。后元武宗又加封为“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道帝君”。  
 
  就内丹修炼而言,少阳派为最大法派,后世的钟吕金丹派、南派、北派、三丰派、青城派、千峰派等内丹派均源于此派,这些派别皆尊他为开山祖师。此派不像文始派那样以虚无为宗,而属无上至真之妙道,顿超直入,修性而兼修命;而是主张性命双修,炼养阴阳,以有为法而至于无为法,便于入手,次第分明。
 
  正一派的创始人为张陵 (34—157年),字辅汉,号天师,道教尊称为张道陵。他于东汉末年创立五斗米道,后被道教奉为创教者,正一真人是太上老君授与他的封号。《清微仙谱》《历代神仙通鉴》和《列仙传》传其为汉留侯张良的八世孙,沛国(今江苏丰县)人。其父张翳,字太顺,曾客居于天目山。其母一夜梦见北斗魁星下降授以蘅薇香草,即有孕在身。回沛后,于建武(25—56年)甲午上元(五月十八日)生陵。生时黄云笼室,紫气盈庭,空中光如蛋。张道陵从小聪明颖慧,七岁时遇河上公,得授《道德真经》,通晓五千言精微义理。成年后相貌奇异,身长九尺二寸,“庞眉广颡,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三角”。通四书五经,晓天文地理、河洛图纬之书。曾入太学,博学诸经。年二十六“举贤良方正极谏科”。东汉明帝时(58—76年)曾为巴郡江洲(今重庆市)令。后遁隐于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修长生不死之道。据传魏伯阳曾收其为徒,授其秘旨。朝廷征为博士,称病不赴。和帝(89—105年)征为太傅,封冀县侯,三诏不出。其志在精诚修炼,得黄帝九鼎丹法。后又携弟子住云锦山修玄玄之道,炼龙虎大丹。又居嵩山静心冥思,得《三皇内文》《九鼎太清丹经》,于是遍访名山,以寻道修真。顺帝时(126—144年),一为四川朴素民风所吸引,二为蜀中峻峰秀岭、涧溪泉瀑所吸引,遂入四川,在鹤鸣山(一名鹊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县境内)烧炼九鼎神丹,历三年而丹成。服后返老还童,于是继续西行探访仙源,求得“五岳摄召万灵神龟秘文”,精思修炼以至法术无边,世莫能测。据《列仙全传》称,张陵擅用符水治病,功渎渐著。后得太上老君正一盟威秘、三清众经、符丹灶秘诀印剑、法服等,奉治蜀地八部鬼神、六天魔王,命令五方八部六天鬼神会盟于青城山黄帝坛下,使人鬼分治,把鬼神的牢狱变成二十四福庭。即为二十四治,每治立阴官一人,仙官一人,分别掌管人事祸福。后到苍溪县云台山修九还九返之功,准备升天,但因其杀鬼太多,终未成功,太上老君又让他修行谢过,仍居留人间。于是返回鹤鸣山,著作道书二十四篇,创立五斗米道,后世又称天师道、正一道。后又度率弟子游历诸山,修行谢罪,大功告成,太上老君引领张陵升天,朝拜元始天尊,封为正一平气大法师,令其重返人间,劝化尚未悟道的人,遂降临人间演法,治鬼,成为驱鬼避邪的天师,一旦灵至神到,鬼怪立除。永寿(155—158年)二年(157年),功成道著,天神来迎,白日升天。  
 
  此后,张陵的子孙世袭天师道法,历代皆受朝廷封号:唐天宝 (742—756年)六年(747年)册封天师为“太师”;唐僖宗封天师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宋理宗册封天师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静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加封天师为“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明洪武(1368—1355年)元年(1368年)改封天师为“真人”。同时元成宗还封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合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天心派、净明道、太一道等,成为道教大派。  
 
  天师之名,始见于《庄子·徐无鬼》,文曰:“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实指尊敬之辞,然天师之名即源于此。李膺《蜀记》称张陵入鹤鸣山,自称天师。北魏有寇天师 ( 谦之 ) ,刘宋有陆天师 ( 修静 ) ,唐有杜天师 ( 光庭 ) ,宋有萨天师 ( 守坚 ) 等等。“天师”之号始称张道陵的,最早见于《晋书·郝超传》,《传》云:“ 谙事天师道,而超奉佛。”即称张陵之道为天师道。虽然明代朝廷不用天师之号,但后世仍称天师,一直沿至今日。
 
  钟吕派以钟离权、吕洞宾为代表,是宋元内丹术的肇开者。钟离名权字云房,号正阳子,五代京兆咸阳 (今陕西咸阳)人,一云燕台(今北京)人。面容慈善,身材魁梧,贯文通武,长八尺七寸,须髯过腹,目含神光,仕汉为将军,出兵不利,隐遁终南山,得赤符玉篆,金科灵文,大丹秘诀,周天火候,青龙剑法于东华帝君。后又隐于晋州羊角山,与世隔绝,束发为双髻,采槲叶为衣,自称“天下都散汉钟离权”。道成,天真赐号太极太宫真人。神游人间,变化无常,世人往往遇之,有诗颂曰:“生我之门死我户,几个惺惺几个误,夜来铁汉细寻思,长生不死由人做。”作《破迷证道歌》《灵宝毕法》行于世。今终南山凝阳洞传道观即为其遇东华帝君处;咸阳周曲湾正阳宫即为其故居。  
 
  《白云仙表》称正阳帝君曾祖讳朴,祖讳守道,父讳源,当后汉末年皆据要津,有功于国。师少工文学,尤善草圣,身长八尺七寸。仕至佐谏议大夫,因表李坚边事不当,谪为南康知军,汉亡复仕于晋,与偏将军周处领兵,失利逃于乱山,得遇东华帝君,遂弃俗入道。  
 
  《宣和书谱》卷十九云:“神仙钟离先生名权,不知何时人,而间出接物。自谓生于汉,吕洞宾于先生执弟子礼。”  
 
钟离权著《破迷证道歌》,认为修道应以先天一炁为本,“一炁循环无阻碍,散在万物与人身。”只有金木合交,铅汞交结,龙虎合欢,子母相会,神炁归根,合于混沌未分真,则金就丹成。这样就能产生仙胎,炼成纯阳之体,“聚则成形,散则成炁,返本还原太虚同”。强调内丹炼养,创内丹药物、采取、火候之理论,崛起内丹道之先声,故被全真教尊为北派第二祖。元世祖诏封其为“正阳开悟传道真君”,元武宗加封为“正阳开悟传道垂教帝君”。  
 
  吕洞宾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唐德宗贞元 (785—805年)丙子(796年)四月十四日生于山西蒲坂县(今山西济县)永乐镇招贤里,幻登仕途,屡考不第。后游沣水之上而遇正阳子,历经“十试”后,始知“黄梁梦觉忘世上之功名”,遂入道,得金丹太乙之功于正阳子,后隐庐山修成仙道。常翱游人间自称回道士,时隐时现,变幻莫测。时有诗选曰:“捉得金精作命基,日魂东畔月华西,于中炼就长生药,服了还同天地齐。”曾在邯郸逆旋,授于卢生一枕,又于东邻沈氏家赋诗以榴皮书壁,其灵迹正籍野史中不可胜数。  
 
  《金莲正宗仙像传》称其生于唐贞元 (785—805年)丙子年(796年),咸通(860—874年)三年(862年),六十四岁,进士及第,游于长安酒肆(今西安东关八仙宫门前)遇钟离权,经十试皆无所折,遂得授大道天遁剑法,龙虎金丹秘文。其潜心修炼,百余岁而童颜,故《宋史·陈抟传》曰:“步履轻疾,倾刻数百里。”  
 
  《历代神仙通鉴》称其曾祖讳延之,终浙东廉使。祖讳渭,终礼部侍郎。父讳让,为太子右庶子,迁海州剌史。母王氏夫人,于贞观 (627—650年)丙午(646年)四月十四巳时,天乐浮空,一白鸿似鹤,自天入怀而生之。取名绍先,有黑子于左眉角。大如筋头,后变赤色,周岁即能诵读。五岁时,诸子之经无不皆通,二十岁时,娶刘校尉之女为妻,但终不肯近之。既长,身长八尺二寸,淡黄笑脸。稍麻,三髭须,头顶华阳巾,喜穿白騪衫,系大皂绦。貌似张子房,又类太史公状。举进士三次而不第。天授(690—692年)二年(691年)已四十六岁,受父母命赴试于长安,于酒肆中遇钟离权……后改名为岩,字洞宾。……遂游沣水之上,登庐山钟楼。祝融君遇见,知是仙宗,遂传天遁剑法,曰:“余火龙真君也。昔持此剑斩邪魔,今赠君家断烦恼。”洞宾得此剑,游于江淮间,以灵剑斩长蛟。游至洞庭湖,独酌于岳阳楼上,云房忽降,曰:“上帝命汝眷悉居荆山洞府。子之名祀注玉清籍中。”于是三月十八日,得见苦竹真君,授以日月交并之法。年五十三,归享庐山。年六十四,上朝元始、玉皇,赐号纯阳子。  
 
  钟吕派丹法以“炼心”为纲要,以“心息相依”为法门,认为心静念止即可以调动体内的精、炁、神,使之凝聚成“药物”,在体内炼成金丹,具体步骤为筑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粉碎虚空等几个阶段。  
 
  道教内丹炼养思想,经钟、吕后日臻完善。以慈悲度世为成道之途,改铅汞与黄白术为内丹修炼,易剑术为除贪嗔、爱欲和烦恼的智慧在社会上影响尤为显著。北宋宣和 (1119 — 1126 年 ) 元年 (1161 年 ) ,诏封为“妙通真人”。元世祖至元 (1264 — 1295 年 ) 六年 (1269 年 ) ,封为“纯阳演正警化真君”。至大 (1308 — 1312 年 ) 三年 (1310 年 ) 加封为“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中派由李道纯开创于元代,主要传法于江浙一带,因以“守中”为要,并与东西南北四派有别,故称“中派”。李道纯字元素,号清庵,别号莹蟾子,仪真 (今江苏仪征)人,一说盱眙人,一说梁人。曾遇异人传授,学得道术,住仪真长生观。他通过打坐、参究、棒喝、圆相等手段,将明心见性、修性炼命演化为道教内丹之道,后得道飞升,由此后人就改称长生观为升仙观。  
 
  中派丹法源出南派白玉蟾门人王金蟾,其祖实际上仍为紫阳真人张伯端,因其丹法大都直接源于《悟真篇》,当然也吸收了全真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就连李道纯本人都称自己是全真道士,自宗为“全真”。并著作《三天易髓》《太上大通经注》《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道德会元》《全真集玄秘要》《无上赤文洞古真经注》《中和集》《莹蟾子语录》等书,阐述中派内丹修炼思想。其后明代尹真人的弟子著有《性命圭旨》《证道仙经》,清代黄元吉著《乐育堂语录》《道德经讲义》《道门语要》,进一步阐扬中派丹法。 
 
  中派丹法思想首出于李道纯《中和集》,集曰:“《礼记》云:‘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未发谓静定,中谨其所存。故曰中。存而无体,故谓天下之大本。发而中节谓动,时谨其所发也,故曰和发无不中,故谓天下之达道。诚能致中和于一身,则本然之体虚而灵静,静而觉,动而正,故能应天下无穷之变也。”说明李道纯已经将儒家“致中和”的思想运用到了内丹修炼当中,认为致中和于一身,本然之体就会虚静而灵,最终修成应变无穷的仙体。然这个“中”在内丹修炼又指什么呢 ? 李道纯说:“夫玄关一窍者,至玄至妙之机关也。今之学者多泯于形体,……但著在形体上都不是,亦不可离此一身向外寻求。诸丹经皆不言正在何处者,何也 ? 难形笔舌,亦说不得,故曰玄关。所以圣人只出一中字示人,此中字,玄关明矣。所谓中者,非中外之中,亦非四维上下之中,不是在中之中。释云:不思善,不思恶,正凭么时,那个是自己本来面目,此释家之中也。儒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此儒家之中也。道曰:念头不起处谓之中,此道家之中也。此乃三教所用之中也。”见李道纯《中和集》卷一《玄门宗旨》。可见这个“中”是内丹修炼过程中所要体认的“玄关一窍”,本是先天之有,但要通过后天的修炼才能成就,这便是守中之功法。明代尹真人的弟子《性命圭旨》中又称这个“中”为“真中”,书中说:“无极者,真中也,故曰圣圣相传在此中。此中就是尧舜允执之中,孔子时中之中,易之黄中通理之中,度人经之中理五炁之中,释迦之空中之中,老子守中之中。然中字有二义,若曰中有定在者,在此中也;若曰中无定在者,乾坤合处,乃真中也。”可见这个“中”在书中视为“性命之根”,其实说的就是“玄关一窍”。清代的黄元吉提倡的“中黄直透”之顿法,吸收的就是守中之法,他说:“昔论吾道,始终只是一中,始也守有形之中,以炼精而化气,终而守无形之中,以炼虚而合道。”见黄元吉《道门语录》。可见黄元吉将内丹修炼性功与命功均归结于守中,认为不用后升前降,不用开合,不用面壁,就能升仙。此外,清代还有一叫闵小艮的,因传中黄直透功夫,亦被视为中派之传人。
 
  东派由陆西星开创于明嘉庆、隆庆年间,为道教内丹修炼的重要派别。陆西星,字长庚,号潜虚,人称方壶外史。扬州兴化 (今属江苏)人。自幼聪颖,异于常人,“束发受书,辄悟性与天道之旨”。曾九次应考乡试,未中后弃儒学道,寻访仙乡名山,数遇异人传授丹法,吕洞宾即曾降临北海草堂,传授给他丹道秘诀,于是著书立说,开丹法新门派,因传道于江苏、浙江一带,故称东派。明末孙汝忠、清代傅金铨等均为其传人。 
 
  东派虽称传自吕洞宾,但其丹法实为南派阴阳双修法门,阐《悟真篇》新意,为阴阳同类双修法。这个阴阳,即为男女,他认为“金丹之道,必资同类相合而成。阴阳者,一男一女也,一离一坎也,一铅一汞也,此大丹之药物也。夫坎之真炁谓之铅,离之真炁谓之汞。先天之精积于我,先天之炁取于彼。何以故 ?彼,坎也,外阴而内阳,于象为水为月,其于人也为女。我,离也,外阳而内阴,于象为火为日,其于人也为男。故夫男女阴阳之道,顺之而生人,逆之而成丹,其理一焉者也”见陆西星《金丹就成篇》。在陆西星看来,仙胎大药必须在先天之精和先天之炁交媾和合的情况下才能成就,但是阴中之阳的先天之炁产自女方,阳中之阴的先天之精产自男方,因此男女双方都不完全俱备铅汞二物,这样就要取坎女之阳补离男之阴。其作用在于取坎以“补其既破之离也,填其既虚之画也,复其纯阳之体也”同上。。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已婚的中老年人修持,陆西星认为这是竹破竹补,人破人补;虚而补之实,弱而补之强,损而补之盈;至于“童初之子”不必依此法行持。陆西星还主张用鼎不采战,铸剑不入炉,补铅不伤彼,利己不损人,旨在“凝神聚气”一法之上,促成神气相交,双修双补,这显然与御女术有着根本的不同。  
 
  东派的著述很多,主要有:陆西星的《金丹就成篇》《方壶外史编》《悟真篇》《周易参同契测疏》《紫阳金丹四百字测疏》《玄肤论》《七破论》等;孙汝忠的《金丹真传》等;傅金铨的《证道秘书十七种》等。
 
  西派由李西月创立于清嘉庆咸丰年间,为道教内丹修炼的重要派别。李西月,本名李平权,又名李元植,安涵虚,号团阳。四川乐山长乙山人。少时就学于李嘉秀九峰书院。后得张三丰传授秘道,学得丹法;又遇吕洞宾于峨嵋山,得钟吕金丹精髓,修炼积年,自创门派,因与东派相别,故称西派。西派后传大江西派,共西、道、通、大、江、东、海、天、空九字。  
 
  西派丹法是清静与阴阳的结合,大致分两步:第一步讲清静自然;第二步讲阴阳互用。清静自然讲的是调心的基本功,正如李西月说:“心为一身之主,神为三品之上乘。惟心与神,是二是一,不可不辨也。老君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陆潜虚曰:调息之法,自调心起;调神之法,自调息始。此是圣贤仙佛之梯航,吾人入德之路也。下手学道者,必摄念归静,行、住、坐、卧,皆在腔子里,则守静始能笃也。盖有念为妄心,无念为真心,人能收念于平日,而还其所止之地,乃能专心于临时,而坚其入定之基。”见李西月《道窍谈》。可见西派是将炼心定性作为内丹的下手功夫。此功做得好,即能水自然清,火自然生,神自然交,气自然会,风自然正,车自然行,抽自然抽,添自然添,退自然退。李西月认为完成此功后,就要做阴阳双修法,“内炼己者,将彼家之铅,炼我家之汞,使其相生相克也;内养己者,亦用彼家之铅,养我家之汞,使其相资相守也”同上。。彼家之铅为阳铅,是外药;我家之汞为阴汞,是内药;因而“采彼家阳铅,炼我家子珠之气”同上。其具体方法与东派相类似,同样不同于下乘泥水丹法。  
 
  西派的主要经典有:李西月的《道窍谈》《九层炼心法》《三车秘旨》《无根树道情注解》《后天串述》《文终经》《太上十三经》等;汪启濮的《性命要旨》《教外心法》等;柯怀经的《养生篇》等。
 
  青城派肇始于青城丈人,经李八百等人修炼相传。据薛道光《悟真篇三注》称张伯端曾从中学得秘要。  
 
  此派丹派综合南北二宗和清修丹法之长处,形成以虚无为体、以简要为用、以平实为功的基本特点。其修炼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无”,一切均由“虚无”二字去体会认证。修炼入手处也是从最上乘开始,认为修得上乘,中下乘效验可兼得,以致无为而有为,无作而有作。在修炼过程中强调无修而有修之大修、无成而成之大成、无德而德之大德、无有而有之大有,达到心性清静无为,即不求清静于外,而求清静于内。同时强调在静观止念过程中,反对沉思冥想、妄生意向,这一点是与禅宗完全相反的参悟方法。此派具体的修炼方法在《清城秘录》和《大道玄指》二部书中有详细的记载,由于习传多为“密付”,故破译者甚少。
 
  伍柳派由明末清初的伍守阳和柳华阳开创,为道教内丹修炼的流派。伍守阳为全真龙门派第八代宗师。字端阳,号冲虚子,江西吉安人。从小精通性理,明佛三昧。成人后立志修道,不入仕籍,二十岁即入庐山,师从曹常化、李泥丸,得授大丹秘诀、《东老遗书》和五雷法,乃致于烹炼大丹。据称丹成而飞升者五十七次,后经赵复阳点化,隐于王屋山,得遇王常月,授以三坛大戒,顺治甲申仙化于武陵。柳华阳,初为儒生,中及科第,后通悟,弃儒入禅,又出佛入道,三教之师无不求教,得遇伍守阳传其修道秘旨,豁然开朗,知慧命之道即我本来之灵物。遂追随伍守阳,共创伍柳派。  
 
  伍柳派丹法力主清静修持,仙佛合宗。对于阴阳修炼只字不提,主张用先天,忌用后天,强调“一点真阳”之先天祖炁的炼养,认为外药与内药本原于先天祖炁。所谓外药,指“祖炁从身生时,虽隐藏于丹田,却有向外发生之时,即取此发生于外者,复返还于内,是以虽从内生,却从外来,故谓之外药”见伍守阳《天仙正理直指·药物直论》。。所谓内药,是指采外药炼就还丹大药,“全不著于外,只动于发生之地,因其不离于内,故谓内药”同上。。外药为生而后采,内药为采而后生,“实止此一炁而已”同上。同时他还认为“鼎炉”并非男女,鼎为丹田之形,内炉指丹田中之气,他说:“是炁也,神也,仙道之所以为双修性命者也。且谓今也以二炁为论,所以人生仙佛之理也。”同上。总之,伍柳派以仙道为宗,又参佛法为用;既证论《黄庭经》《胎息经》《坐忘论》,又征引《楞严经》《大般若经》《华严经》,仙佛合为一体,说理浅显,指点明白,在全国影响很大。  
 
  伍柳派的经典主要有:伍守阳的《天仙正理直论》《仙佛合宗语录》等;柳华阳的《慧命经》《金仙证论》等。
 
  三丰派也叫隐仙派,其创始人为明、清之际的道教真人张三丰,因张三丰的道行和其内丹思想的深刻影响,隐仙派远播海内外。  
 
  张三丰为辽东懿州 (今辽宁彰武)人。因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祖籍江西鹰谭龙虎山,自称天师后裔。其丰姿魁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蓑一衲,一餐能食升米,或数日千里。善于嬉谐,旁若无人。曾居武当山,修缮五龙、南岩、紫霄诸宫,明太祖闻其名,遣使觅之不得。后居陕西宝鸡金台观,曾死而复活,道徒称“阳神出游”。遂游四川青城、鹤鸣山,寻访仙道。最后又回武当山,隐显莫测,明成祖朱棣多次派人寻访,均不见踪迹。见《明史·方伎传》。  
 
  不少人都知道张三丰以太极拳法闻名于世,但对其丹法就不太了解。从道源上讲,三丰派丹法源于陈致虚和陈抟,按照李西月的说法,大道渊源始于老子,一传尹喜,……文始传麻衣,麻衣传陈抟,陈抟传火龙真君,火龙真君传张三丰。虽然有人对此说法有疑议,但三丰派丹法融汇文始派丹法与少阳派丹法的特长无疑,他以清静阴阳,双修双成为显著特点。此法下手时就强调清静炼心以养性,称功夫下手“不可执于有为,有为都是后天,今之道门,多流此弊,故世间罕全真;亦不可着于无为,无为便落顽空,今之释门,多中此弊,故天下少佛子。此道之不行,由于道之不明也。初功在寂灭情缘,扫除杂念,除杂念是第一着筑基炼己之功也”见张三丰《玄机直讲》。。张三丰《道情歌》曰:“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自然药材生。”见《玄要篇》。同时张三丰还强调修炼过程中有为与无为要并用,有为“非采战提吸之术、九一动摇之法,乃安静虚无之道,守雌不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为是“得丹之道,脱胎神化之功”见张三丰《大道论》。。对于阴阳双修丹法,张三丰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无根树,花正偏,离了阴阳道不全。金隔木,汞隔铅,阳寡阴孤各一边。世上阴阳男配女,生子生孙代代传。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女子无夫为怨女,男子无妻是旷夫。叹迷徒,太模糊,静坐孤修气转枯”见张三丰《无根树》。显然,张三丰于此主张逆修阴阳,双修双成。但这绝不是双修之下乘功夫,因为张三丰坚决反对“犯淫”,认为“犯淫丧失长生宝,酒肉穿肠道在心”,显然这是双修之上乘功夫。由于三丰派将道教内丹功夫叙述得出神入化,至清末时追奉张三丰为祖师的道派多达 17个,其中以武当派最为出名。  

  •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
    “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
    “道”在人和万物中的显现就是“德”。
    故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散则为气,聚则为神。
    神仙既是道的化身,
    又是得道的楷模。
    神仙以济世度人为宗旨。
    故道教徒既信道德,
    又拜神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