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人物

孙碧云考略

点击量:   时间:2019-12-14

孙碧云考略

冯千山

一、孙碧云生卒年和籍贯考

孙碧云,号虚玄子,陕西冯翊人,今大荔县。道教《诸真宗派总簿》作"石碧岩"。生于元惠宗(顺帝),妥欢贴睦尔,至正五年(1345)。在家时"幼即慕道,年十三入华山"○1为道士。明任自垣撰《大岳太和山志》,记载孙碧云:"幼年颖悟,愿欲学仙,遂入西岳华山,寻镬刀之踪,追希夷之迹,岩栖屋树,服气养神,探黄老经旨,《周易参同》与夫儒释,诸子史书,罔不熟读,研精覃思,固有年矣"。○2明嘉靖时慎旦,要如愚重修《大岳太和山志》中,镬作"钱"屋树作"穴处",可供参考。

考任自垣与孙碧云同属清职,且同僚多年,故所记孙碧云之事迹,较真实可信。孙碧云擅于养生,又喜博览群籍,这在道教史上,乃有名的人物也。继承陈希夷,张三丰一派薪传,正所谓学有渊源,丕振宗风。其道绵长矣!

又孙碧云逝于"永乐十五年(1417)",谓门人曰:教门已兴,吾将往矣(日),翌日更衣沐浴,焚香遥空礼谢,端坐而逝。驸马都尉沐公,礼部尚书金公,侍郭公,闻讣,嗟悼不已。故会葬桧林庵,太易子作《碧云集》行之于世。《山志》享年七十三岁。(按沐公为沐昕,金公为金纯,郭公乃工部侍郎郭琎。此三公是钦差营建武当山工程主要负责人)。孙碧云的逝世,得三�"嗟悼"足见其当时在武当山,影响非同一般人也。


二、孙碧云师承考

考陕西华州(华县)之东南有山,曰少华,因其山峰略逊太华故称。张三丰曾修于此山仙洞,山有苍坪,苍坪附近有"千崖岑东,有仙人洞,洞乃张三丰与华阳真人等所居者"。○3此洞附近原有道教建筑,今已断瓦颓垣,仅存遗址,供游览凭吊而已。

又孙碧云由华山移居于少华的半截山鹤栖之地,山河以半截石,此中有历史渊源的,此山原名阜头峰,宋真宗天禧五年(1201)崩裂其峰,山崩《宋史》五行志,较有详细记载。而《华州志》也有记载。"其崩山遗,名半截山,又曰后成山。……又曰石阜山,有孙碧云道庵,庵下溪中,有巨石大窝,世传孙碧云受张三丰仙人道术,驾鹤引凤"○4之处。同书又载"受张三丰之教得仙。明太祖高皇帝洎成祖俱有徵诏,谕赐之宠"。○5由以上记载,使我们知道,孙碧云受张三丰之教导,是在少华山,被洪武,永乐两朝徵诏,也是由少华而去京师。另有一事值得一提,《华州志》篡修者张光孝,他的祖父张西溪撰有《复成碧云庵记》一文,张西溪是弘治九年(1496)进士,官至山东布政使,左参政,晚年占籍华州,对于孙碧云的情况特别了解,可是《碧云庵记》,《华州志》未有记载,实在是一件憾事。

据《山志》中有永乐皇帝《敕右正一虚玄子孙碧云》曰:"真仙老师,鹤驭所游之处,不可以不加敬,今欲创建道场,以伸仰慕之诚"。后来在武当山建筑群中,建有"遇真宫",及"玉虚宫"之东则建有张仙楼,以供礼张三丰,因此二处,乃张三丰在武当修炼栖息之地。还有永乐皇帝《御制书》访张三丰。在《赐诗虚玄子孙碧云》中有,"若遇真仙张有道,为言伫俟长相思"的诗句。从有关记载来看,孙碧云的确是张三丰弟子,是没有疑问的也。


三、孙碧云与朱元璋论三教

考朱元璋特别强调三教合一之说,这与当时社会有关,因为元末,群雄割据,逐鹿中原,乃战事频繁的局面,人民处于水火之中,终无宁日,朱元璋来收拾这个局势,消灭群雄,而建立明王朝,特别建国之后,使人民有休养生息,更须要有安定的社会环境,进而巩固明王朝的封建统治,所以朱元璋特别注意,强调儒,释,道三教合一之说也。而朱元璋还注有《心经》、《道德经》、《释道论》,并撰《三教说》等书。又有"仲尼之道,祖尧舜率三王,删诗制典,万世永赖。其佛仙之幽灵,暗助王纲,益世无穷,惟常是吉,尝阐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三教之立,虽持身荣检不同,其所济给之理一,然于斯世之愚人,于斯三教,有不可缺者"。○6处心积虑,其作用和目的,明明白白,实际为大明政权更加巩固而已。

又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甲戌,朱元璋作了一梦,《游西岳》(文见《明太祖文集》卷十三。)遂遣张伍等人敕孙碧云至京,于十二月十日,朱元璋诏见孙碧云,然后命居住朝天宫,(道录司设在此宫内),并遣官赐衣,于十一日,孙碧云再次被诏见,朱元璋"问三教之说"其优劣何如?对曰:"于道言之,则无优劣之辩,教虽分三,道乃一也。……,而宣圣孔子,陈三纲之礼,设五常之教,万代则之,而历代崇奉,岂不为优乎!而太上训道德无为,修身治国之玄理,渲清静太朴,正己正人之圣化,上古明君,咸为准则,而称为善治,岂不为优乎!而释迦文佛,出自西极,而教流东土,谈俭身治心,真实之微言,说过去未来,不虚之因果,若遵而守之,则超出十地,岂不为优乎!若此三教之说,途虽殊而归乃同也,虑虽百而致乃一也,本无优劣之�"。(见山志)孙碧云此番叙谈,朱元璋听了之后心情大悦,因为此说正吻合了朱元璋的口味,所以二十八年正月十四日,又一次诏见,朱元璋对孙碧云道:"朕便是轩辕,尔便是广成"。赞美之语,溢于言表。孙碧云熟读三教典籍,才能够对答如流,得到朱元璋的认可也。

据《山志》又载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十七日,孙碧云又被召,宣至右顺门,帝曰:"朕想尔久在山中处静,今在朝中误了办道,命尔回山,赐赉甚厚,臣叩首弗敢领受,辞谢而归。十八日大宴于奉天殿,赐以御膳珍果,遣内臣送行。"朱元璋的一梦,才有孙碧云金陵之行,乃是一次最好的机会,从文献记载孙碧云先后被朱元璋诏见七次,然后又返回少华山修真养性去了。


四、孙碧云与肃庄王之交往考

又朱元璋之肃庄王朱瑛,生于洪武九年(1376)九月戊寅,"皇第十四子瑛生"。○7解缙撰《天潢玉牒》,作"第十三子,……皇贵殡生也"。而朱瑛讣闻也作"太祖高皇帝第十三子,母妃邸氏"。○8从太祖和太宗"实录"记载互相矛盾,《太祖实录》,首为建文皇帝篡修,而永乐皇帝又进行两次篡修,特别是皇家内中记载,有值得怀疑,不足为信史也。洪武十一年(1378)正月册封"瑛为汉王"。○9后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改封肃,又明年诏之国,以陕西各卫兵来集,命驻平凉。二十八年(1395),始就潘甘州(今张掖)。建文年(1399)乞内徒,遂移兰州"。○10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十二月庚寅,"肃王瑛毙"。又云:"性谨厚,好文学,……安靖循理"。○11肃庄王朱瑛,与孙碧云的关系。孙碧云与《大岳太和山志》撰修者任自垣都有交往,并有赠《蟾宇》诗。

据朱瑛在建文年夏四月,移藩兰州后,兴建"金天观,在兰县西三里,永乐四年(1406)肃王建并记"。○12(其记见乾隆四十三年(1778),黄建中篡修《皐兰县志》卷十八,艺文《金天观记铭》。)当时孙碧云被"肃庄王迎居金天观环室接引群众,语多奥旨,后还少华山", ○13"大哉真仙,无极自然,含三为一,玄之又玄。"沈青崖撰《陕西通志》含作"函"。范启源撰《碓南县志》含作"咸"。而县志记载此像赞,乃是永乐皇帝所赐之赞,其间矛盾之处,还以《山志》为可靠,因为《山志》的篡修人,任自垣与孙碧云相处多年,而任自垣与肃庄王也有交往,所以记载较少差错,如果是永乐皇帝所赐之赞,任自垣绝对不会写为肃庄王所赐了,肃庄王朱瑛与孙碧云之来往,可能在金天观建成前后,(金天观是建文二年动工,到永乐四年完成)。或者时间再提前,在洪武二十八年,下限到永乐六年,(1408),孙碧云又返回少华山。


五、孙碧云奉旨居住武当山

故说明事实还是以文献为准则,《山志》有云:"礼部为道教事,永乐十年(1412)二月初十日,本部尚书吕震于奉天门,钦奉圣旨:道录司右正一孙碧云,着他去武当山南岩办道修行,……若是他要去天下名山福地,修行云游,都随他往来自由,不要阻挡,钦此!"还在同一天有颁有《敕道士孙碧云》云:"今特授为道司右正一,不拘以职�"这就是说右正一,不必在道录司任职。同一天还有一敕,即是永乐皇帝《御制书》。○14当时,凡被命兼访张三丰的人,都获有此赦,并不是孙碧云所专有,有的《御制书》中,有极个别文句,微有变动,但是无关宏旨。

与距离上二赦,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三月初六日,永乐皇帝又颁有《赦右正一虚玄子孙碧云》,而内容则分为二事,一是张三丰在武当鹤驭之处,建筑道场,另一是在靖难中。有显佑功劳的北极真武大帝,修建宫殿。故命孙碧云,"尔往审度其地,相其广狭,定其规制,悉以来闻,朕特卜日营建,钦哉。故敕" ○15在同年七月十一日,就悬挂《黄榜》,诏告军民人等,正式营建武当宫观,在未动工之前,孙碧云作初步规划,奏闻于永乐皇帝,为武当山营建,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孙碧云的功劳是不可泯灭的,应该使后代人知道其功也。

据《山志》又载,永乐十一年(1413)八月二十五日,永乐皇帝《赦正一嗣教真人张宇清》中,也提到:"大圣南岩宫,然此名山胜境,必得高人羽士,以住持看守。大圣南岩宫,已尝命右正一孙碧云为主持"。(附注:右正一六品)。

考永乐皇帝朱棣的《诗赐虚玄子孙碧云》,今全诗照录:"太华山高九千仞,幽人学道巢其巅,云边一卧知几年,悬崖铁锁常攀缘,世间万物无所累,饥食琼芝渴乳泉。……三峰下俯飞鸿翼,丹丘羽人常往还,洪崖赤松旧相识。只今懈逅契心期,青瞳绿鬓烟霞姿,福地洞天游欲遍,逍遥下上骖虬螭,若遇真仙张有道,为言伫俟常相思�"此诗写于永乐十年三月初六日,这首颂赞诗,不啻是永乐皇帝给孙碧云描绘的一幅精微的画像,诗中之"三峰下俯飞鸿翼"句,当指少华之三峰,一为西少华峰,一名独秀峰,一为中峰名王女峰,一为东峰原为阜头峰,后为半截山,一名后成山,乃孙碧云修炼之地也。


六、孙碧云栖止遗迹考

从今所见记载孙碧云遗迹的文字,首先是陕西《华县》半截山,有"明太祖御衲衣,膳菓。成祖召为右正一,提点武当山二敕。又有御制《诗赐虚玄子孙碧云》,有词,又代遗使召问,赐号虚玄子以�"。○16所谓二敕一赐,前已引证,今不重赘,关于有词与遣使召问,则不知其详了。

又孙碧云:"结茆书堂山,明成祖召见之,赐袍笏。敕听归山,临别赐赞及诗,又命访张三丰,赐敕四道,其徒为建万寿宫,储诸法物,有绘像。敕刻,书堂山上,其赐赞云:大哉真仙……。"○17其赞非永乐皇帝所赐,已见前驳其误载。

据《碓南县志》有云:"书堂山,有万寿宫,明真人孙碧云藏修处。"○18同书又载有"明文皇帝《赐孙碧云访张三丰敕》"。○19又有"明成祖《赐孙碧云赞�",还有"明成祖文皇帝《赐孙碧云诗》",此诗与《山志》校对无有差讹。

再来看孙碧云,故乡史记载,"明孙碧云。冯翊人,年十三入太华,半截山修道,遇张三丰授以道术,居武当山,洪武中征入京师,赐衣膳。永乐时屡敕褒宠,赐袍笏。号玄虚子,敕听归山,临别制诗以送,又命访张三丰,赐敕四道,景帝时亦遣问赐则赉其徒,为建万寿宫,储诸法物,录旧志。"○20(按玄虚子应为虚玄子,可能在书写时,或者雕板时发生差错,从志乘中记载,而知万寿宫乃景帝朱亲钰所建,并"遣问赐赉其徒"之事。景帝乃正统,朱祈镇之弟,正统皇帝被虏,景帝登基改元景泰,后其兄复辟而被废)。其他《同州府志》和《商州志》,以及湖北地方志乘,皆有记载孙碧云事迹,大体上基本一致,故不再去引证。


七、孙碧云与榔梅派考

为了确证孙碧云与武当之关系,现将北京白云观,《诸真宗派宗谱》抄录如下:榔梅派"碧云祖师,姓孙碧云,终南人,留传榔梅派,即武当山,第七十七,本山派:'碧山传日月,守道合自然,性理通玄得,清微古太元,真静常悠久,宗教福寿长,庆云冲霄汉,永远大吉昌'" 。○21为终南人,不符合历史事实。

又榔梅派在武当山,已无人继承了,而传衍此派,乃湖北武昌县,今为鄂州市葛店�"斗牛观县西九十里,葛店街南"。○22以及河南省之县也有梅榔派。康熙间《武昌府志》,记载与此完全一致,光绪间锺铜山修,柯逢时篡《武昌县志》,除有《县志》十二字外,又增云:"久圯,同治元年《1862》重修,中供葛仙像"。○23此葛仙乃抱朴子葛洪。

据武汉市老一辈道长说,斗牛观兴盛时,为子孙丛林,开坛传戒。,其中教徒,在民国十四年(1925),武汉长春观传戒时,《登真录》中,载有榔梅派道士受戒者八人,为福庆寿长四代,都是葛店斗牛观的,现此派道长只有武市九十二岁的姜长清(入道此观)还有长春观冯清源,斗牛观解放后已毁,今已为耕地,所存之碑,在文化大革命中已成碎石,而此派道士濒于绝迹。

还有一事值得注意,据武当赵应文,潘远明所云:在清道光初年,榔梅派鱼门拳传人彭一条,"由龙派刘一清引荐陆地神仙彭一条,入斗牛观受戒,同期还有武昌居士赵凡清,彭一条复传葛店陈光渊"等人。此派宗门,日渐壮大,其前途则方兴未艾也,乃是张三丰内家拳,有名之地。

张三丰在洪,永乐两朝,遣使寻访,皆避而不见,作为隐仙。孙碧云在两朝,隆遇褒宠,后鞠躬尽瘁,终于其职,是谓显仙也,我们不要忘记,一个是元代县令,一个是明代道录司右正一,论其品级,并不是高位,作人并不在官职地位高低,食君之禄,应尽其心,能够忠于自己的王朝,难能可贵也,这是很肤浅的道理,张三丰与孙碧云师徒二人行为,可以作如是观也。 


  •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
    “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
    “道”在人和万物中的显现就是“德”。
    故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散则为气,聚则为神。
    神仙既是道的化身,
    又是得道的楷模。
    神仙以济世度人为宗旨。
    故道教徒既信道德,
    又拜神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