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道教徒多擅长书法。唐代高道司马承祯擅长书法,除精于篆、隶二体,还自创“金剪刀书”。玄宗曾令其以三体写《老子》,刊正文句, 定著五千三百八十言为真本。崇道皇帝唐玄宗在书法方面亦有着很高的素养,其八分书“丰茂英特”,代表了盛唐审美文化中刚劲雄强的风格。唐末道教承前启后的杜光庭,亦以书法闻名于世。书法与道教两者相互促进。虞世南、李邕都崇尚道教,他们的书法,带有明显的道教书法特征。 信仰道教的大书法家张旭,他的狂草艺术,直接受益于道教宇宙论和狂奔宣泄的道教符箓。宋代著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等人的书法艺术,也都从道教书法中得到了启迪。
除了传统书法形式,道教符篆也是书法形式之一。早期道教符箓,基本上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汉代隶书若干字的结合。道教崇尚自然,以自然为师。道教书法艺术的最高追求也是“同乎自然”,因此对汉字作了大胆的变形,突破了字体笔画的束缚,吸收了古代各种字体的写 法,特别是草书的写法,创造出人们难以辨认的文字。道教认为此类符书 源于上天,系云气自然结成,故称“天书云篆”。为了配合云气缭绕之象, 道符的形状往往曲折盘绕,书写时故作虫书鸟迹之痕,使得道教符箓带上浓厚的神秘色彩,对于一般人来说犹如天书,无法辨认。明代陈继儒《记 道家书》认为道教书体共有32种,包括“本文”、“云篆”、“八体六书”、“符 号”、“八显”、“玉字诀”、“皇文帝书”、“天书”、“龙章”、“凤文”、“玉牒金 书”、“石字”、“题素”、“玉字”、“玉箓”、“玉篇”、“文生柬”、“玉札”、“丹书”、 “玉策”、“福运之书”、“白银之编”、“赤书”、“火炼真文”、“金壶墨汁字”、 “琼札”、“紫字”、“自然之字”、“会成字”、“琅简芯书”、“石硕”、“琅简蕊书” 等。因此,道教书法有自己的体系和要求,它既是中国传统书法的组成部分,又不同于一般书法,除了道教中人外,旁人难于学习,具有独特性,有不可否认的审美价值。
道教书法艺术秉承了道教崇尚自然的特点,要求创作者善于对自然界中万事万物进行逼真的模拟,能将自然的对象符号化于笔端,不摒除书法家主观意识的积极参与和创造,但更重要的是对书法家自然的心境的影响,“思与神会,同乎自然”,达到天真浪漫、不加雕饰的艺术风格,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影响深远。道教书法艺术在当今的道教界得以继承和发 扬,很多道士在修道的同时,把书法作为宁神静气的一种方式,勤于训练, 书法艺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