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艺术

道乐文化

点击量:   时间:2020-01-04

道教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道教进行斋醮仪式时,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降妖驱魔以及超度亡灵等诸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即为法事音乐、道场音乐。道教音乐是道教仪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主要是为了烘托、渲染宗教气氛,增强信仰者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对神仙的崇敬。

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寇谦之所得的云中音诵,即“华夏颂”、“步 虚声”,是道教音乐较早的记载。唐代道教因受帝王的推崇,道教音乐受 到重视,高宗曾令乐工制作道调。玄宗不但诏道士、大臣广制道曲,还在 宫廷内道场上亲自教道士“步虚声韵”。唐代道教音乐在吸收当时的民间 音乐、西域音乐以及佛教音乐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提高。到北宋时,产 生了道教音乐的曲谱集《玉音法事》,其中共记录从唐代传至宋代的道教 音乐曲谱50首,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一本道教音乐的声乐曲谱集。但该 谱采用的曲线记谱法,至今尚未能确译其音调。南宋时,道教音乐在民间 广泛流传。明代的道教音乐进人了定型时期,出现了道教音乐谱集《大明 御制玄教乐章》,采用传统的工尺记谱法记谱,共记录道曲《迎风辇》、《天 下乐》、《圣贤记》、《迎仙客》、《步步高》等14首。另据《大明玄教立成斋醮 仪》、《大明御制玄教乐章》及《圣母孔雀明王经》等有关道教音乐的记载, 明代道教音乐既有承袭唐、宋、元三代之旧乐,又有吸收南北曲音乐的新 制道曲,甚至连民间音乐如“清江引”、“一定金”、“采茶歌”等曲调皆为道 教音乐所吸收。近代道教音乐,基本上承袭明代以来的音乐传统,如华彦 钧(即阿炳)的《二泉映月》等,是中国民族音乐非常优秀的作品。

道教音乐一般由声乐和器乐两部分组成,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有独唱 (通常由高功、都讲担任)、齐唱、散板式吟唱和鼓乐、吹打乐以及合奏等多 种形式。单纯的器乐形式常用于法事的开头、结尾、唱曲的过门以及队列 变换、禹步(类似舞蹈的步法)等场面;声乐形式是斋醮音乐的主要部分, 其体裁主要有“颂”、“赞”、“步虚”、“偈”等格式。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音 乐,在内涵上,道教音乐渗透着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美学思想,形成了自己 独特的格局。它主要用于颂赞神仙、祈福禳灾、超度亡灵和修持养炼。它 的美学思想反映了道教的追求长生久视和清静无为,曲调庄严肃穆而清 幽恬静。通过音乐的烘托、渲染,道教的斋醮仪式更显得庄严、肃穆、神圣 和神秘。

道教音乐保留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特色。道教音乐自形成伊始,便一直受到皇室官府的扶植和荫护,并受宫观组织和清规戒律之制约,很少受社会动乱冲击,得以自成一体而待续发展至今。道教音乐与汉民族传统音乐的关系十分密切,大量地吸取和糅合了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的曲调和演奏方法,在民间,道乐与各地的地方曲调广泛地融合,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道乐风格。道教音乐具有多样化、地区化和世俗化的特点。



  •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
    “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
    “道”在人和万物中的显现就是“德”。
    故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散则为气,聚则为神。
    神仙既是道的化身,
    又是得道的楷模。
    神仙以济世度人为宗旨。
    故道教徒既信道德,
    又拜神仙。
  •